主题脉络图
缘起
哦?洞洞!
一天户外活动时,操场上的小洞洞,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慢慢地,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三个孩子……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研究起这个奇怪的洞洞。
这里有个圆圆的洞洞。
这里怎么会有个洞呢?
里面不会有大鳄鱼吧!
我觉得里面肯定有可怕的蝙蝠。
这应该是小老鼠的家,它挖的洞。
我知道,这个是冲水的吧!
一洞一世界,孩子们好奇的种子无时无刻不在茁壮成长,每一次的观察与思考,都是孩子们对世界的探究,对未知的探险。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指出:“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做儿童的朋友,要与儿童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在洞洞大探秘中,孩子们从开始发现洞洞的好奇,寻找洞洞时的认真,最后到玩洞探洞时的专注。孩子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了与洞洞有关的初浅经验,并感受着,收获着,快乐着……
一个洞洞,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在他们的眼中,这个洞洞有点神秘,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孩子们开始了探索之旅……
“洞洞”小调查
为延续孩子们对探索洞洞的热情,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洞洞。我们将这个有趣的活动延续到家庭之中,让小朋友们找一找家里面的“洞洞”,并试着说说它的作用,在爸爸妈妈帮助下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们自己也利用表征记录整理了找到的“洞洞”哦~
同时我们根据孩子们的介绍,在卷轴上进行了大概的整理。
老师的话:
通过调查与谈话,可见“洞洞”已经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知道了“洞洞”的基本特征。小班孩子对身边的环境充满好奇心,于是我们鼓励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等方式来认识、感知“洞洞”,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洞洞”大搜索活动,鼓励孩子们发现身边的“洞洞”。
我找到的“洞洞”
通过调查,孩子们找到各种各样的洞洞:
1.
服装上的“洞洞”
萌萌:帽子上有洞,头可以套进去。
欣欣:鞋子上有洞,可以系鞋带。
2.
幼儿园里的“洞洞”
悦悦:老师,我们打地鼠的东西是一个洞洞!
子楠:轮胎中间有洞,我可以坐在里面休息。
程程:攀爬架上也有许多洞洞呢!
3.
教室里的“洞洞”
欣欣:我们玩的雪花片上有洞洞。
俊俊:我们装玩具的框框上有洞,框框是装玩具的。
梓毅:磁力片玩具上有洞洞。
洁洁:我们的小椅子上也有洞洞。
祺祺:老师,我的玩具上有洞洞。
子楠:老师,我看到插座上有洞洞。
4.
身体上的的“洞洞”
我们身体上有哪些洞洞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和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观看ppt、阅读绘本故事《我们身体里的“洞”》,带孩子们了解了原来我们身体上也有许多“洞洞”,这些“洞洞”的作用各不相同,真神奇呀!
梓毅:嘴巴洞洞能吃饭,还能说话。
子楠:耳朵洞洞能听声音。
萌萌:眼睛洞洞能看东西。
博宇:鼻子洞洞能听声音呼吸、闻香味。
师幼对话
刘老师:身体上的洞洞可是一个都不能少,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身体上的这些洞洞呢?
欣欣:保护嘴巴要经常刷牙,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
诚诚:不要对着耳朵大喊大叫,耳朵会受伤。
子恒:不能用脏手揉眼睛,一直看电视也不好,要爱护眼睛。
皓宇:不吃凉东西,不抠肚脐眼。
紫悦:不能抠鼻子,不然鼻子会流血的。
我们不光身体上有洞洞,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身体还会变成“洞洞”哦!
原来,我们的小手指、胳膊、腿还能通过各种动作,变出“洞洞”来,真是太神奇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目标中提出: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我根据小朋友们的讨论开展了一节健康活动《我们身体里的“洞”》,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里的洞,并且通过小游戏,让孩子们知道了这些洞洞的用途和保护方法。
5.
生活中的“洞洞”
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找洞洞的兴趣持续增加,发现家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洞洞。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们相互分享自己找到的洞洞,并介绍洞洞的形状及用途。
俊俊:椅子上的“洞洞”,是圆形的。
子楠:洗衣机上的“洞洞”,可以用来洗衣服。
景程:吹风机上的“洞洞”,可以用来吹头发。
洁洁:垃圾桶上的“洞洞”,可以扔垃圾。
6.
大自然的“洞洞”
我发现有的大树上也有洞洞,爸爸说那是树洞,是小动物的家。
树洞是谁的家呢?
是小松鼠的家!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又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这些是谁的家?》通过活动开展,孩子们发现:原来世界上不止老鼠把洞洞当做家,还有很多的动物都是以洞洞为家,有的住在树洞里、有的住在地下的洞洞里……
老师的话: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洞洞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表现,敏锐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用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共同成长的师幼互动模式。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洞洞”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洞洞”大分类
我找到的洞洞是插座,爸爸说那是危险的洞洞!
是的,插座有电,是危险的洞洞,我们不能用手去摸它!那你们知道我们找的这些洞洞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吗?
1.
安全的“洞洞”
铭铭:衣服上的洞洞可以纽纽扣,把衣服连接起来,给我们保暖,是安全的。
彤彤:水龙头的洞洞可以放出水给我们洗手、烧水喝,是安全的。
子楠:垃圾桶的洞洞是用来扔垃圾的,是安全的洞洞。
2.
危险的“洞洞”
看见:
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各种神秘的洞洞都有极大的兴趣,只要看到洞洞都想摸一摸,碰一碰,但是不是所有的洞洞我们都可以去碰呢?小班的孩子认识相对有限,但他们对“洞洞”又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他们需要趣味性的方式、实用性的内容来了解“洞洞”的更多知识与作用。
支持:
洞洞虽然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乐趣,但是难道所有的洞洞都有趣吗?当然不是!我们通过和孩子们讨论、观看图片和视频等,了解各种洞洞的作用,并对找到的“洞洞”进行分类,让孩子们知道了有些洞洞是安全的,比如:纽扣的洞洞可以保暖、水龙头洞洞可以出水、垃圾桶洞洞可以放垃圾;但也有些洞洞是危险的,比如:水井、窨井盖、电源插座等,我们要远离,不能随便触碰,通过课程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保护自己。
3.
游戏:教室“洞洞”大巡查
老师的话:
关于“洞洞”的课程开展到这里,孩子们已经对“洞洞”有了不少的新认识。我们带孩子们对找到的“洞洞”进行了一些梳理与分类,并通过看图片、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能粗浅的区分安全的“洞洞”与危险的“洞洞”,从而学会保护自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能在玩耍中发现秘密,我们让孩子们在区域里玩“洞洞”,结果他们又玩出了不一样的花样。
“洞洞”乐趣多
在活动中,我们给予孩子支持、探索以及发现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1.
益智区:纸牌搭建
搭建初体验
为什么纸牌立不起来呢?
哎呀!怎么倒了?老是失败!
哦,纸牌要折一下才能立起来!
再次尝试
耶,我们成功啦!
老师的话:
在纸牌搭建的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纸牌为什么立不起来?为什么我设计的洞会坍塌?经过孩子们的思考与讨论、不断地尝试,孩子们的作品终于完成了。我们给予孩子支持,探索以及发现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2.
美工区:黏土“洞洞”
3.
科学区:磁力片“洞洞”
4.
建构区:我搭建的“洞洞”
孩子们利用各种积木及辅助工具,并通过平铺、垒高、围合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搭建“洞洞”作品。
5.
小游戏:小鱼过“洞洞”
老师的话:
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利用玩具设计制作了许多“洞洞”,有粘土“洞洞”,有磁力片“洞洞”等。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自由探索发现身边的洞洞。活动进行着,洞洞的形象也生动地呈现在了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进而他们又萌发了新的想法:要和洞洞玩游戏,感受洞洞带来的无穷乐趣!
1.
钻“洞洞”
2.
呼啦圈“洞洞”
3.
彩虹甬“洞”
4.
水管“洞洞”
孩子们在户外玩起了洞洞游戏,开心极啦!
钻洞洞、呼啦圈洞洞等,幼儿在洞洞的游戏中获得了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在享受“洞洞”快乐的同时,身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老师的话: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们在各种“洞洞”的游戏中又深入了解了洞的另一番天地,从而获得最直接最丰富的有关“洞洞”的乐趣。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带领孩子们继续玩转“洞洞”,看看“洞洞”在孩子们手中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吧。
“洞洞”大创想
1.
莲藕拓印画
2.
“洞洞”项链
3.
“洞洞”创意画
看,我们把这些“洞洞”变成了好吃的棒棒糖和甜甜圈,还能变成太阳,我们是不是很厉害?快来夸夸我们吧!
4.
“洞洞”变变变
瞧,我们撕出了不一样的“洞洞”图形,还可以从“洞洞”里看外面呢!原来“洞洞”的世界是这样的呀,真有趣!
老师的话: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活动进行着,洞洞的形象也生动地呈现在了每个孩子的脑海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室内玩到户外,再从户外回归室内,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提高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课程总结:
环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在这场洞洞的深度探究之旅中,洞洞的秘密被孩子发现,并引发孩子一探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孩子极大的探索空间,以寻“洞”为载体,孩子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并解决,在有趣的寻找与发现、探索与尝试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从真实的现象中积累直接经验和认知。
《奇妙的洞洞》这个课程故事已接近尾声,但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还在不断延续,如“洞洞”的作用:下水道的“洞洞”是如何排水的?洗衣机的“洞洞”是怎么可以把衣服洗干净的呢……相信还有更多有趣而奇妙的“洞洞”故事等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素材来源|小三班幼儿
撰稿|刘希明、季嫔
编辑|小三班
审核|园长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济川街道中心园欧景花都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