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主题之一,从小班到大班都能在“娃娃家”里玩出不一样的游戏情节。除了再现孩子的生活经验,你有没有想过“娃娃家”还能指向孩子空间概念的发展呢?带大家去看看,这个有点儿不一样的“娃娃家”。
文/陈青
○
长宁实验幼儿园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游戏中逐渐从“主导”转为“管住手、管住嘴”;在观察和研究孩子自发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有了“儿童视角”。开始尝试在“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孩子喜欢的内容与方式”之间寻找契合点,即追求“既能满足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行为方式,又能达成教师的教育目标”的情境设计 —— “基于儿童的设计”。
以我园的“娃娃家”为例,它是一个专为女孩们设计的主题情境,被称为“娃娃的新家”。女孩最喜欢的玩具是漂亮娃娃,她们喜欢拼搭各种用木质材料、泡沫板等制成的小家具,还喜欢布置、装饰“新家”……但是,女孩大多不爱搭积木,所以空间概念的发展不如男孩。因此,后续活动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指向女孩的空间概念发展。
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把“教师的目标”与“孩子喜欢的内容与方式” 融合起来? 我们首先在区域中提供了各种漂亮的娃娃和可拼插的小家具。
材料一经投放就吸引了很多女孩来玩。她们先选择喜欢的娃娃摆弄,再选择可爱的材料拼插。当小家具拼插完以后,她们立刻想到了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是开始关注教师设计的各种“家”。
下面是固定在墙面上的不同形状的“新家”,中间的隔板可以灵活抽取,孩子们可以按需要选择相应长度的隔板来区分空间。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地联系生活经验,考虑房间的不同功能,将自己拼插的小家具放到“新家”里,如放在客厅、卧室、卫生间等。于是,被隔成几个空间的“新家”体现了孩子不同的设计,如分别要布置成什么房间?房间里要选择哪些相应的小家具……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孩子们需要对二维和三维的空间进行规划。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设想在同一层楼隔出两个平行的房间, 并装上房门,甚至还在外面装上简易的楼梯。这是孩子将脑海中的视觉图像(对楼房、房间的三维空间经验)动手转换成“现实”的行为。
她们对空间进行分隔,甚至借用“家”的边缘来表现房间外的楼梯。假设教师还是按自己固有的经验来设定游戏情境,那么就不可能给予孩子 “对空间进行设计” 的机会,甚至都不知道孩子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她们对空间的理解。显然,这一次是基于孩子的需求,是一次美妙的尝试。
当墙面上各种形状的“家”都被布置满后,孩子们看到了教师提供的各种盒盖和纸箱,这些盒子可以摆放在桌面上,对盒底的平面进行区隔设计;也可以竖起来固定在墙面上进行立体设计。
合理利用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盒子, 需要孩子在设计时考虑空间方位等问题,还可以把各种盒盖自由组合成更大的“家”。
看到孩子的自由创意,我们又在材料中添加了积木等辅助材料,以便孩子自己搭建三维立体的“家”。与男孩用大积木建构不同,女孩在设计和搭建时既想搭建出房子的外部造型,又对内部空间(包括不同楼层等)进行了构思,甚至还搭建了庭院 ……
可见,只要孩子参与活动——设计不同的“家”,就能体验不同视觉角度所形成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方位空间感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发展。
基于大班孩子行为有意性、目的性强的特点,教师又将主题情境划分为“材料区”和“工作区”,并提供了计划书。这样的设计让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规划自己的时间和游戏进度。
层层递进的预设和材料提供,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更多的设计和创意,他们的空间方位知觉和设计布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