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身高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身高也有了新发现。在一次户外游戏时,晴晴激动地告诉老师,她现在比景卉还要高呢!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他们靠在一起,相互比较着身高,有的挺直腰板,有的悄悄踮起脚尖,争论着谁长得更高一些。基于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探索身高奥秘”的旅程。
我比晨宇高一些,可能是我的年龄比他大。
我们可以面对面站着比一比。
我觉得我们都长高了,可以用尺子量呀,这样更准确一点!
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话语里,身高这个话题变得妙趣横生。当他们热烈讨论谁更高时,“测量身高”的想法像一颗悄然种下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很快,小朋友们又围绕测量工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身高大测量
我的测量经验
在讨论中,孩子们分享了很多测量身高的经验,比如在医院、幼儿园、家里、商场,甚至在大树旁,都曾测量过身高。
那怎样才能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我们有多高呢?
我们之前体检的时候杨老师给我们用一台机器测量过。
我记得我在家姥姥给我用卷起来的尺子测量过。
于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找到了现有的测量工具:尺子、身高体重测量仪、卷尺。
认识测量工具
直尺、卷尺、三角尺……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形状、材质各异,功能不同的尺子,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用处。
标准测量
老师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小朋友们尝试进行操作。
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每次量出来的身高都不一样!为什么会有差别呢?
孩子们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发现:测量时,除了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外,卷尺还需要垂直放置。小朋友在量身高时站姿也出现了很大问题,这导致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同,比如背没有贴墙、双脚没有并拢、踮脚尖、弯腰站立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精准测量。
学会了正确测量的方法,我们在班级投放了身高尺,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总喜欢去量一量、记一记,看看自己的身高和同伴的身高有多大的差距。
大班阶段的幼儿,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迈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阶段。开展测量活动时,孩子们积极投入,不断观察测量的操作细节,亲自尝试不同的测量方式,仔细比较每次测量得出的数据。这一系列的体验,既有效锻炼了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了他们的比较思维,还进一步推动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非标准测量
除了尺子,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积木块、卡纸、麻绳、扭扭棒……哇!好像所有有长度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丈量世界的工具呢!
同样是测量身高,为什么量出来的数字差别这么大呢?
在测量和记录中,孩子们慢慢对非标准测量有了一定的理解,明白自己的身高可以和很多东西进行对比测量,测量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探索的深入,大家对非标准测量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高竟然可以通过与诸多生活物品进行对比来测量。在充满趣味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思考、反复验证,对等量代换这一抽象概念也有了初步的理解。
讨论高矮的好处
在了解自己的身高后,我们又开展了一次关于身高高矮好处的讨论。
商老师
你们觉得个子高有哪些好处?个子矮又有哪些好处?
长得高,打篮球的时候容易把球投进去。
大宝
长得矮去动物园可以不用买门票。
博耘
长得高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
加一
长高的秘密
经过一段时间对身高的测量与统计,孩子们又冒出新问题: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矮?
长高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长高?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共同探讨出长高的方法并以绘画表征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认知逐步深入,慢慢接纳了自身独特的身体特征,也懂得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和家长不妨抓住这一绝佳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良好生活习惯,全方位支持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长高后可以做什么?
每个小朋友都盼望着长大,像大人一样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长大后的自己。
本次班本课程以幼儿生活为教育契机,通过生活化课程形式整合多领域教育内容。活动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已有经验,使课程回归生活。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幼儿身高变化巧妙转化为趣味学习资源。这不仅能满足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好奇,还能在测量、记录、分析身高数据的过程中,自然融入数学启蒙,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任务意识、加深自我认知,全方位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为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自信迎接美好的小学生活。
撰稿丨王 梦
排版丨商明格
初审丨尚 柯
复审丨闫 明
终审丨靖素珍
来源丨济南市天桥区行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