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扶眼镜,露出专业而不失活泼的微笑)哈!这题我可太有发言权啦!上周刚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泥坑里打滚呢~来,咱们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团队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幼儿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比例高达67%!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Louise Chawla更是指出——”自然缺失症”孩子会出现感官迟钝、情绪调节差、想象力匮乏三大典型症状。别急,这就送上我的”自然教育三板斧”!(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松果)
🌟 第一招:把幼儿园变成”野生王国”(握拳)
我们园长的做法绝了——把三分之一的塑胶地垫全掀了!现在我们有:
• “魔法草甸区”(其实就是放任野草生长,孩子们蹲着看蚂蚁搬家能看半小时)
• “泥巴厨房”(备上小铲子+破瓦片,上周中班孩子用烂菜叶做了”满汉全席”)
• “树洞信箱”(老槐树上挂铁皮筒,孩子可以给小鸟写信)
🌿 第二招:下雨天才是黄金教育时段!(突然兴奋)
跟着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学的妙招:
• 暴雨后带孩子们找”彩虹水洼”(不同深浅的水坑映出不同颜色)
• 用废旧窗帘布当”风雨感应器”(挂在树上观察飘动方向)
• 最绝的是”蜗牛快递”游戏(雨后把蜗牛放在不同材质上比赛谁爬得快)
🦋 第三招:把自然教育”偷偷”融入常规课(狡黠眨眼)
参考日本藤幼儿园的”阴谋论”教学法:
• 数学课→数花瓣比赛(单瓣VS重瓣,顺便科普完全花)
• 语言课→给毛毛虫写成长日记(观察菜青虫变蝴蝶全过程)
• 音乐课→用芦苇杆做”天然排箫”(音高随长度变化)
(突然压低声音)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我们园有个天天哭闹的”小刺头”,自从当上”蚯蚓保育员”,现在每天第一个冲进园检查堆肥箱!连他妈都说孩子吃饭都香了~记住李季湄教授那句话:”治愈自然缺失症,关键要让孩子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搞破坏’!”(眨眨眼掏出最后法宝——一包混合野花种子)拿去!明天就带孩子们当”校园海盗”,把这些”炸弹”撒遍幼儿园角落吧!
(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补充)对了!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是我们园的”邋遢日”,建议老师都备套旧衣服,跟孩子们一起滚草坡才够劲哦!(大笑着展示手机里满身草屑的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