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特别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内容,而学习故事评价法就像给老师们配备了一个”魔法放大镜”,能让我们更精准地捕捉到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
我特别认同新西兰教育学家Margaret Carr提出的观点:学习故事不只是评价工具,更是”认识和改变教学的透镜”。结合我在北京某示范园指导STEM活动的经验,分享三个关键应用策略:
- 观察记录要有”科学味”
建议老师们随身携带”三色便利贴”: - 黄色记录幼儿的提问(如”为什么蜗牛壳会有花纹?”)
- 蓝色记录探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对比测量等)
- 粉色记录科学思维(分类、预测、验证等)
就像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强调的:”要捕捉幼儿那些看似幼稚实则珍贵的科学前概念。”
- 分析解读要抓”核心经验”
推荐使用”科学探究能力发展雷达图”,从五个维度分析:
1)问题提出能力
2)观察比较能力
3)实验验证能力
4)信息整理能力
5)交流表达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发的《幼儿科学领域核心经验》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 支持策略要玩”跨界融合”
我们在海淀区某园尝试的”学习故事+”模式效果显著: - 结合项目式学习:将幼儿的偶然发现延伸为长期探究项目
- 融入绘本资源:比如《蚯蚓的日记》延伸土壤探究
- 链接家庭科学:设计”家庭实验室挑战卡”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案例:朝阳区某园老师记录到小班幼儿反复把不同材质小球从滑梯滚下,原本简单记录为”重复游戏”,用学习故事分析法才发现这是”变量控制”的萌芽,随即投放了坡度板、计时器等材料,延伸出持续2周的”小球竞速”探究活动。
记住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提醒:”教师要像考古学家一样,通过学习故事发掘幼儿行为背后的理论价值。”建议可以尝试每个月做一次”学习故事集锦展”,邀请家长一起发现幼儿的科学探究轨迹。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