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培养孩子自主提问能力的黄金密码
各位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极具价值的主题——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孩子的自主提问能力。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会提问的孩子更会学习”,但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一、为什么要重视自主提问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曾指出:”提问是儿童思维的体操,是探索世界的钥匙。”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自主提问能力对孩子有三大关键价值:
- 学习适应性:会提问的孩子能更快适应小学课堂的互动式教学
- 思维发展:提问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学习内驱力:由问题驱动的学习更具持久性和深度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幼小衔接阶段自主提问能力强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表现出更强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业成绩稳定性。
二、当前幼儿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根据我多年幼儿园观察和教师访谈,当前大班幼儿提问呈现几个特点:
- 数量递减:5-6岁幼儿提问数量比3-4岁明显减少
- 类型单一:80%以上是事实性提问(是什么),极少有解释性(为什么)和创造性(如果…会怎样)提问
- 被动等待:多数等待教师提问而非主动发问
某省级示范园园长李老师分享:”大班下学期的孩子反而越来越’乖’了,课堂上小手举得高高的景象变少了,这其实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三、培养自主提问能力的实践策略
1. 创设”问题友好型”环境
- 物质环境:设置”问题墙””好奇角”,展示孩子的问题和探索过程
- 心理环境:建立”没有愚蠢问题”的班级文化,教师以”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找答案”替代立即解答
案例:上海市徐汇区某幼儿园的”问题小博士”活动,每周选出最有价值问题,由提问者带领大家寻找答案。
2. 教师示范高水平提问
采用”think aloud”(出声思考)策略,教师示范如何从观察到思考再到提问的全过程:
“我看到树叶有的绿色有的黄色→我想到颜色可能和季节有关→为什么同一棵树上的叶子变色程度不一样?”
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低年级部主任张老师建议:”教师要用’追问’代替’告诉’,用’你怎么看’开启对话。”
3. 设计启发性活动
- 神奇袋探索:袋中放置非常规物品,鼓励孩子通过提问猜出是什么
- 问题风暴:围绕一个主题(如”水”)比赛谁提出的问题多
- 图书导读:读绘本时在关键页停顿:”如果你是主角,现在会问什么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小记者”活动很成功,让孩子采访园内工作人员并记录问题。
4. 认知工具支持
引入简单的思维工具:
- KWL表格:(已知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学到的Learned)
- 问题矩阵:从谁、什么、哪里、何时、为什么、如何等维度系统提问
深圳某国际幼儿园使用的”问题彩虹”可视化工具,将不同类型问题用不同颜色表示,帮助孩子拓展问题类型。
5. 家园协同策略
设计”家庭好奇日记”,家长记录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级分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虞永平教授强调:”家庭中的闲谈时光是培养提问能力的沃土,要鼓励家长做’不懂装懂’的智慧父母。”
四、幼小衔接阶段特别注意事项
- 避免功利化:不追求问题数量而忽视质量,不急于要求”有价值”的问题
- 衔接过渡:可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参与幼儿园活动,让孩子预先熟悉提问方式
- 个体差异:对内向孩子采用书面提问、绘画提问等替代方式
- 正向反馈:用具体赞美代替笼统表扬,如”你注意到细节差异并提出问题,这是科学家思维!”
杭州市某重点小学一年级的王老师反馈:”能明显看出来自重视提问能力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上课时眼睛里有光,会追着问题跑。”
五、评估与反思
建立简单的观察评估表,关注:
- 提问频率的变化
- 问题类型的丰富度
- 提问情境的多样性
- 追问的深度
记住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的提醒:”培养提问能力的终极目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
各位老师,培养自主提问能力就像种下一棵思维的种子,需要我们耐心浇灌。当我们的孩子能够勇敢地举起小手,真诚地问出”老师,为什么…?”时,我们就成功地为他们打开了终身学习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出更多”有问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