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课堂冲突的艺术:幼师引导幼儿讨论的5把金钥匙
感谢您提出这个非常重要且实用的问题。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当孩子们对一个话题特别感兴趣时,讨论往往会变得热烈甚至失控。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教授曾指出:”冲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师的角色不是消除冲突,而是引导儿童在冲突中学会相处。”
冲突背后的教育契机
冲突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3-6岁幼儿在集体讨论中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不足(42%)、自我中心思维(35%)、情绪调节能力弱(23%)。这些看似”问题”的表现,恰恰是我们可以抓住的发展契机。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大班”恐龙”主题讨论中,两位小朋友为了”霸王龙和翼龙谁更厉害”争得面红耳赤。该园老师没有简单制止,而是引导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如我们分组查找资料,下次分享各自的发现?”这一做法不仅化解了冲突,还延伸出了一个深入的主题探究活动。
五步化解法
1. 建立规则可视化
“小嘴巴轮流说,小耳朵仔细听”。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提倡使用视觉提示卡:准备”话筒”(可以是实物或图片),只有手持”话筒”的孩子可以发言;使用情绪温度计图示,帮助孩子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激动情绪。
实践案例: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儿园的王老师在讨论区设置了”发言小火车”,每个孩子将自己的照片贴在车厢里,按顺序”行驶”发言,效果显著。
2. 情绪接纳与命名技巧
“我知道你很激动,因为这个问题很有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提出的”情绪教练”理论,我们先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才能引导他们管理情绪。
具体话术:
- “我看到小明脸都红了,你一定有很多想法要分享。”
- “小华握紧拳头了,是不是觉得别人没听懂你的意思?”
3. 结构化讨论工具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能够有效降低冲突频率。借鉴香港大学李玉珍教授的研究成果,可以尝试:
- “观点花环”:将每个孩子的观点写在花瓣形状的纸上,组成一朵花,示意不同观点可以和谐共存
- “讨论金字塔”:底部写事实,中间放想法,顶部是结论,帮助孩子理清讨论层次
4. 角色扮演与换位思考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院长秦金亮教授曾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角色转换能显著提高幼儿的共情能力。当讨论即将失控时,可以引导:
“现在请明明扮演乐乐,乐乐扮演明明,你们能重复一下对方的想法吗?”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对大灰狼说什么?”
5. 教师适度退后的艺术
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强调:“教师的’不作为’有时是最好的’作为'”。当冲突程度在安全范围内时,可以:
- 退后两步,观察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尝试
- 用手机悄悄记录过程,事后与孩子们一起回看分析
- 只说:”我注意到有两个声音,大家觉得怎么办?”
延伸预防策略
在成都蒲江县南街幼儿园的一项行动研究中,园长许芊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
日常培养”积极倾听”习惯:
- “鹦鹉游戏”:准确重复前一个小朋友的话才能发言
- “观点串珠”:每个发言必须包含对前一个观点的回应
-
物理环境调整:
- 圆圈座位确保眼神交流
- 提供减压小工具(压力球、触摸毯等)
-
绘本引导:
- 《大声说出来》教表达
- 《是蜗牛开始的》学接纳不同观点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总结道:”优质的讨论不在于结果的一致,而在于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相互理解。”每一次冲突的化解,都是孩子们在社会交往道路上前进的一小步。
您所在班级最近发生过哪些有趣的讨论冲突?您当时是如何处理的?欢迎分享您的实践经验,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巧妙的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