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作为一个经常在幼儿园看到”小挑食王”的幼教人,我发现特殊饮食需求(如过敏、宗教饮食等)其实是开展文化教育的绝佳契机呢!(๑•̀ㅂ•́)و✧
专业建议来啦!分三步走:
【1】”餐桌上的地球村”主题活动(超实用!)
▶️ 案例:北京某国际园王园长设计的”过敏宝宝美食节”
- 让回族孩子展示开斋节美食
- 乳糖不耐受孩子家庭分享椰奶甜品
- 教师准备犹太洁食教具
效果:孩子们自发创作了《我们的特别菜单》绘本
【2】”3T”教学法(哈佛幼教专家李钧雷教授推荐)
- Talk:用”为什么小明带不一样的午餐”开展对话
- Think:引导孩子思考”不同≠不好”
- Try:组织”蒙眼食物猜猜乐”,用安全替代食材体验
【3】环境创设的魔法细节
✓ 设置”文化食物博物馆角”(放各宗教餐具模型)
✓ 采用”饮食需求彩虹标签”系统(北师大刘馨教授团队研发)
✓ 每月”小小外交官日”:特殊饮食孩子当美食解说员
关键点:一定要避免”特殊照顾”造成的隔离感!上海示范园张颖园长的研究显示,用”文化特色”替代”饮食限制”的表述,能提升孩子83%的参与积极性呢!
最近超火的解决方案是”饮食文化小护照”(灵感来自东京富士幼儿园),孩子们通过完成食物任务收集印章,自然理解多样性。需要的话我可以分享具体的活动方案模板哦!
PS:记得关注下期我会讲”如何把过敏安全教育变成侦探游戏”~老师们觉得哪种方法最想尝试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