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启蒙探索中,幼儿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记录? 🌟
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中,科学记录是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核心环节。作为幼教专家,我认为教师要像”脚手架”一样,为孩子搭建适合的记录框架。
📌 科学记录的三大核心价值
- 观察能力:帮助幼儿聚焦细节(如蚂蚁有几条腿?种子发芽先长根还是叶子?)
- 逻辑思维:通过对比、分类、排序等初步感知科学方法
- 表达与反思:用语言或符号表征发现,促进深度学习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提出的”幼儿科学探究四步法”)
🔍 教师引导策略:从”代笔”到”自主”
1. 小班(3-4岁):感官体验为主
- 工具:贴纸、印章、实物粘贴(如用树叶记录植物生长)
- 案例:观察冰块融化时,让孩子用蓝色圆片贴纸表示”还剩多少冰”
- 金句引导:”你摸到的冰是什么感觉?变少了我们可以贴个记号哦!”
2. 中班(4-5岁):符号化记录萌芽
- 工具:简笔画、勾选表格、天气符号卡片
-
创新方法:
- “科学侦探日记”:用磁铁吸不同物品后,画✅/❎记录能吸住的物体
- “自然收集板”:把不同形状的树叶钉在软木板上分类(借鉴瑞吉欧项目教学)
3. 大班(5-6岁):系统化记录尝试
- 工具:简易折线图(如植物生长高度)、拍照+语音记录(用iPad或儿童相机)
- 案例:养殖蚕宝宝时,用不同颜色毛线标记每周体长变化
- 提问技巧:
“如果蚕宝宝不吃桑叶了,你觉得记录表上该怎么画?为什么?”
💡 专家建议:让记录”活”起来
-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儿童的科学记录不是为了结果准确,而是思维可视化的过程。”
- 实践TIP:每周设立”科学发布会”,让孩子用记录单向同伴”报道”发现(培养口语表达+批判思维)
🚫 避免三大误区
❌ 追求”工整美观” → ✅ 接纳涂鸦、独创符号
❌ 教师包办记录 → ✅ “你先画,我来猜你的发现”(鹰架支持)
❌ 仅限纸质记录 → ✅ 结合实物、动作、戏剧表演(如用身体摆出种子生长形态)
✨ 关键总结:科学记录的本质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即使他们的记录表上画满了”外星文”,那也是宝贵的思维火花!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记录就是其中一种。”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创始人 洛里斯·马拉古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