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幼儿教师培养创新思维的STEM教育系统化实践指南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专家(曾参与教育部《3-6岁儿童STEM教育指南》编写),我认为STEM教育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绝佳载体。结合麻省理工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的”创造性学习螺旋”理论,我建议从以下维度系统构建:
一、环境创设的”5E模型”(Engag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拓展-Evaluate评估-Enrich丰富)
- 设立”问题墙”: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在实验中展示的,将幼儿提出的”为什么泡泡会破”等问题可视化
- 打造”材料超市”:参照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做法,提供管道、齿轮等200+种低结构材料
二、课程实施的”三级进阶法”
- 基础层(3-4岁):清华大学出版社《幼儿STEM活动设计》推荐的”纸桥承重”等简单项目
- 发展层(4-5岁):采用华东华爱华教授团队的”项目工作坊”模式,如为期2周的”斜坡滚球”探究
- 创新层(5-6岁):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开展”我们的树屋”等跨月主题
三、教学策略的创新组合
- “猜想-验证”循环:如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观察到的,幼儿通过7次迭代改进”纸飞机”设计
- 非常规问题设置:美国STEM教育专家Ann Gadzikowski建议的”你能用吸管建造多高的塔?”
- 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香港教育大学研发的”儿童工程日志”记录设计过程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维度
建议采用台湾清华大学周淑惠教授开发的”STEAM-R”评估量表:
• 科学探究(S)
• 技术应用(T)
• 工程思维(E)
• 艺术表现(A)
• 数学逻辑(M)
• 反思能力(R)
【实践案例】南京鼓楼幼儿园开展的”拯救恐龙蛋”项目:
- 用3D打印技术制作”恐龙蛋”
- 分组设计运输装置
- 测试不同材料的缓冲性能
- 最终方案展示答辩
特别提醒:避免走入STEM教育三大误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提出):
- 过度强调结果导向
- 盲目追求高科技设备
- 忽视幼儿自主探索过程
建议教师每月开展1次”思维成长档案”分析,通过作品分析、观察记录、视频回溯等方式,系统性追踪幼儿创新思维发展轨迹。正如德国幼儿教育家菲纳克丝所言:”真正的创新教育发生在儿童一百次失败尝试的第一百零一次坚持中。”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