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课程的升级秘籍】4个”超能力”让幼师变身传统文化宝藏导师!
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曾在北师大跟随霍力岩教授团队深度研习节气课程),我发现要让节气课程真正”活”起来,需要打造一套”时空穿梭机式”的教学系统。以下这些让北京某示范园园长直呼”太会玩”的实用策略,建议收藏备用~
✨ 第一维度:建立”节气文化基因库”(专业力UP)
• 推荐精读《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北师大萧放教授著),每周末用”3-2-1笔记法”:
3个民俗知识点+2个可改编的儿歌/游戏+1个现代科学解释(如雨水节气时补充BBC《完美星球》相关片段)
• 加入”中国民俗学会”教师社群,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比如去年立夏,学会分享了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清代《月令图》高清素材
🎨 第二维度:打造”五感教学工具箱”(创新力爆发)
• 嗅觉记忆:每个节气配置专属香囊(白露用桂花+陈皮)
• 触觉体验:定制节气温度触摸板(惊蛰到春分的渐变色温感材料)
• 听觉库: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团队开发的《节气音画》资源包
📱 第三维度:构建”数字节气生态圈”(科技力加持)
• 推荐使用”形色”APP进行户外课程备课,即时识别节气植物
• 在AR软件”视+”里还原《诗经》中的物候变化(比如处暑时”七月流火”的星空模拟)
👥 第四维度:创设”家园共育能量站”(辐射力延伸)
• 设计”节气盲盒”亲子任务:
秋分时放入量杯、稻谷,让孩子带回家和父母比赛”立蛋”
• 开发”节气播报员”制度:
每周由不同家庭录制30秒短视频讲解节气冷知识
💡 来自上海名师吴佳瑛的特别建议:
在每个节气课程中设置一个”哇时刻”——可以是突然打开的机关教具,也可以是老师即兴表演的节气情景剧。她在小满课时会突然变身”麦穗精灵”,用魔术的方式展示籽粒灌浆过程。
记住:优秀的节气课程应该是会呼吸的活态博物馆。就像华南师大杨宁教授说的:”要把节气过成让孩子们脚底发痒、眼睛发亮的文化探险。”
试试把这些方法融入下个节气活动吧!期待在评论区看到老师们的创意实践哦~
(悄悄说:关注我的老师可以私信获取《24节气非遗传承人联络表》,内含皮影戏、剪纸等大师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