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到”育心”: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的3.0时代实践路径》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实践者,我曾跟随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团队深度参与过”安吉游戏”的本土化改良项目。今天想用”三个重构”的框架,结合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课改案例,与大家探讨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
一、重构质量标准:从”看得见的结果”到”看不见的生长”
(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课改案例)
-
制定”三维动态评价指标”
参考北师大冯晓霞教授提出的”过程性质量”理论,我们设计了:- 基础维度:安全卫生等刚性指标(占30%)
- 发展维度:师幼互动质量(占50%)
- 特色维度:课程生成性(占20%)
-
创新”游戏观察日志”
采用华东师大周兢教授推荐的”PCER观察法”,通过:- 持续性观察(Process)
- 多维度记录(Context)
- 证据链分析(Evidence)
- 反思性回应(Reflection)
二、重构实施路径:打造”教学研”共生系统
(南京太平巷幼儿园教研案例)
-
“3×3″备课模式
- 前审议:年级组×学科组×家长代表三方研讨
- 中生成:预设方案×动态调整×即时记录
- 后反思:儿童视角×教师视角×专家视角
-
“可视化”教研工具
使用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研发的:- 师幼互动”温度计”(情感支持维度)
- 教学策略”百宝箱”(认知发展维度)
- 成长档案”时光轴”(个体差异维度)
三、重构支持系统:构建”教育生态圈”
(借鉴日本藤幼儿园经验)
-
环境作为”第三教师”
- 设计”可对话的墙面”(儿童作品动态展示)
- 打造”会说话的材料”(低结构玩教具组合)
-
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
开展:- “爸爸妈妈教研日”(每月一次沉浸式体验)
- “家庭游戏盒子”(每周发放主题材料包)
关键突破点:
- 游戏质量诊断工具(参考华南师大蔡黎曼教授的GQI量表)
- 教师反思能力培养(运用”描述-分析-规划”反思三阶模型)
- 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观察-研判-行动”循环系统)
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所说:”质量提升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持续的专业对话。”建议从班级”微改革”起步,先聚焦1-2个重点领域(如提升问答质量/优化过渡环节),用手机拍摄10分钟真实教学片段,通过”切片分析”找到改进支点。
思考题: 当高结构课程目标与幼儿自发游戏需求冲突时,您会如何平衡?欢迎分享实践案例交流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