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各位幼教同仁,很高兴与大家探讨这个核心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去小学化”改革的关键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确实需要系统思考和创新实践。
一、为什么要在”去小学化”中强调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OECD 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将”协作能力”列为未来公民必备的七大素养之一。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过早的学业压力会剥夺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宝贵机会。”
在”去小学化”过程中,我们恰恰可以还原幼儿教育的本质——通过游戏和生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优质的团队协作体验能显著提升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框架
(一)环境创设:打造协作友好的”第三教师”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提出”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的理念。我们可以:
- 设置合作性游戏区:如大型积木区、角色扮演区等,天然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梦想建筑工地”,通过提供大型空心积木,孩子们必须商量、分工才能完成建筑作品。
- 设计团体工作桌:南京实验幼儿园采用六边形大桌子,6-8名幼儿围坐,自然形成小组,进行拼图、手工等需要材料共享的活动。
(二)课程活动:将协作融入一日生活
-
项目式学习(PBL):
- 杭州紫荆幼儿园的”我们的树屋”项目:孩子们分组负责设计、材料收集、建造等不同环节,最后整合成完整作品。
- 每个阶段设置”团队会议时间”,培养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
混龄教育活动:
- 借鉴蒙特梭利混龄理念,组织”大带小”活动,如大班孩子带领小班弟弟妹妹照顾植物角。
-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的”生日月活动”,每月为同月出生的孩子办集体生日会,不同年龄段孩子共同策划节目。
-
传统游戏创新:
- 将”老狼老狼几点钟””丢手绢”等传统游戏改编为需要团队策略的版本。
- 引入芬兰幼儿园常用的”合作型体育游戏”,如”团体跳大绳”、”运输气球”等,必须协调动作才能成功。
(三)教师引导:从”指挥者”到”观察引导者”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教师的角色应当从活动的控制者转变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们可以:
-
使用”启发式提问”:
- “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分配这些工作?”
- “明明和红红有不同想法,我们怎么找出大家都满意的方法?”
-
建立”合作可视化”工具:
- “任务分配板”:用磁贴或卡片让幼儿自主认领角色。
- “我们的约定”海报:团队共同制定并画下合作规则。
-
采用正向反馈机制:
- 具体表扬合作行为:”老师刚刚看到乐乐主动帮助甜甜系围裙,这就是很好的团队精神!”
- 使用团体奖励而非个人竞争性奖励。
三、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
Q:孩子总想自己玩,不愿加入团队怎么办?
A:(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经验)先从小型搭档活动开始,如”两人三足”;使用”伙伴选择器”(配对卡片)随机组队;教师以游戏角色身份自然加入引导。
Q:团队中总有一两个孩子主导,其他人被动跟随?
A:(借鉴高瞻课程策略)设置必须轮流担任的角色,如”材料管理员””发言人”;使用”谈话棒”规则,只有手持特定物品的孩子可以发言。
Q:如何评估幼儿团队协作能力发展?
A:(参考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法)
- 观察记录关键片段:”小明今天主动提议’我们可以这样搭’,并演示给同伴看”
- 建立成长档案袋:收集小组作品、活动照片及儿童自评
- 使用”雷达图”可视化发展维度:沟通、妥协、帮助、领导等
四、给教师的实践建议
- 把握最近发展区: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提供适度挑战的团队任务,既不太简单(无需合作就能完成),也不太复杂(导致挫败感)。
- 善用绘本资源:如《小黑鱼》《14只老鼠》等蕴含团队智慧的绘本,开展延伸活动。
- 家园同步培养:设计”家庭合作任务”,如和家长一起准备野餐物品清单,并拍照记录合作过程。
- 教师自身示范:教师团队间的协作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可有意在幼儿面前展示成人间的专业合作。
幼教改革先锋Lilian Katz曾说:”真正的学前教育不是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人生做准备。”在”去小学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团队协作能力,正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让我们用专业和智慧,在游戏中播种合作的种子,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