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幼教发展的践行路径:幼儿教师的使命与行动指南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内涵与时代要求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其中特别强调要”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2023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民族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占兰指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仅关乎教育公平,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背景下,幼儿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执行者,其角色定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民族团结的桥梁和教育公平的推动者。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具有独特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另一方面要立足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优秀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应当是’文化双通’人才——既通晓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又理解本民族文化精髓。”
政策导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参与民族地区幼教发展不是单向帮扶,而是双向成长;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是构建多元一体教育生态;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幼儿教师应当从文化敏感力、专业适应力和创新发展力三个维度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有效回应民族地区幼教发展的时代召唤。
文化回应型教学:幼儿教师在民族地区的专业实践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团队提出的”文化回应型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专业框架。该理论强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当”从文化中来,到发展中去”,具体包含四个实践维度:
1. 环境创设中的文化浸润
- 云南怒江某幼儿园将傈僳族传统民居”千脚屋”元素融入区角设计,设置”火塘故事角””织布工作坊”
- 新疆伊犁幼儿园根据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特点,创设可移动的游戏区域和四季变化的自然探索区
2. 课程开发中的文化传承
- 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开发的”歌圩小传人”主题活动,将壮族山歌、铜鼓文化与音乐领域教学有机融合
-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幼儿园创编的”保安腰刀”建构游戏,发展幼儿空间思维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
3. 游戏活动中的文化互动
- 贵州黔东南某幼儿园改良苗族的”跳花场”游戏,发展为促进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体育游戏
- 西藏拉萨市幼儿园将传统的”掷骰子”游戏数学化,帮助幼儿建立数概念
4. 生活环节中的文化体验
-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将彝族餐前感恩语融入生活教育
- 内蒙古呼伦贝尔幼儿园把蒙古族的”五畜”认知与自然教育相结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指出:”民族地区的优秀课程往往具有三个特征:看得见儿童、找得到文化、用得好资源。”幼儿教师需培养”文化翻译”能力,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避免简单照搬或表演式展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文化在幼儿园的应用应当遵循适龄性原则(符合幼儿发展水平)、教育性原则(服务于幼儿发展目标)和参与性原则(让幼儿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文化回应教学能使民族地区幼儿的学业表现提升28%,文化认同感提高35%。
幼儿教师参与民族地区幼教发展的实践策略
基于笔者在多个民族地区的行动研究成果,结合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团队的”1+N”帮扶模式经验,总结出以下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1. 文化研学:建立民族认知基础
- 开展”民族家园三步走”:绘制民族分布图→收集民生器物→撰写文化笔记
- 实施”三听三学”计划:听老人讲历史、听艺人讲技艺、听家长讲期望;学一首民歌、学一项手工艺、学一套亲子游戏
- 案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某幼儿园教师通过制作”扎染日记”,记录20种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
2. 协同共建:创新园所发展模式
- 打造”三方协作”教研共同体:高校专家(理论指导)+城市优秀教师(方法示范)+本地骨干教师(文化转化)
- 开发”双导师制”:为每位民族地区教师配备学科导师和文化导师各一名
- 案例:青海玉树某园与深圳幼儿园结对后,共创”格萨尔王童谣”系列课程
3. 课程创生:构建特色活动体系
- 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教学五步法”:筛选→解构→转化→整合→评价
-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包”:包含实物材料包、数字资源库、活动设计案例集
- 案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幼儿园开发的”阿里郎”主题活动获得全国幼儿园优秀课程案例一等奖
4. 专业支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实施”青蓝接力工程”:通过工作坊、影子培训、网络教研等形式培养本土骨干
- 搭建”云上石榴籽”平台: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和实时互动
- 案例:某公益组织发起的”乡村幼师启明星计划”已为民族地区培养300余名种子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王建平教授强调:”支持民族地区幼教发展要避免’输血式’帮扶,而应着力提升’造血功能’。”建议采取”在地化培养+周期性浸润+持续性跟进”的培养模式。数据显示,参与系统性专业支持的教师,其教育活动质量评分的提升幅度是对照组的2.3倍。
挑战应对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着特殊挑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大矛盾:现代化教育要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张力、标准化课程与地方性知识的冲突、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支持资源不足的落差。应对这些挑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 资源整合策略
- 建立”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 开发”民族文化教育数字地图”,可视化呈现各地特色资源
- 案例:黔东南州教育局整合全州16个县市资源编制《民族民间游戏集锦》
2. 评价改革策略
- 构建”文化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 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幼儿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的进步
- 工具推荐:参照香港大学李辉教授团队开发的”多元文化幼儿园质量评估量表”
3. 职业发展策略
- 设置”民族文化教育能力”作为民族地区教师考核指标
- 开辟”民族文化教育”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 案例:内蒙古某旗对掌握蒙古族传统技艺的教师给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4. 家园共育策略
- 开展”家长文化大使”项目,邀请擅长民族技艺的家长入园执教
- 举办”民族文化亲子工作坊”,增强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 工具推荐:使用西南大学李静教授团队设计的”家园文化共育指导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指出:”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要走’第三条道路’—既不是完全沿袭传统,也不是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基于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建议建立”高校+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课程研发联盟,目前已在全国形成12个区域性实践共同体。
特别提醒:教师参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时应注意避免三个误区—文化猎奇心态(将民族文化作为 exotic 的展示品)、文化割裂做法(将民族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分离)、文化静止观(忽视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应当秉持”尊重但不固守、创新但不丢失”的原则,使民族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焕发时代生机。
结语:走向共融共美的民族幼教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公平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幼儿教师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文化火炬的传递者,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更是民族团结的促进者。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而学前教育更是这根本中的根本。”当我们以专业智慧和人文情怀投入民族地区幼教事业时,我们不仅在改变一个个孩子的命运,也在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培育未来。
行动建议:从明天开始,您可以尝试以下第一步:
- 选择一项本地区民族传统技艺(如民歌、手工艺、游戏等)
- 分析其蕴含的发展价值(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等)
- 设计一个15分钟的微型活动方案
- 在实施后记录幼儿的反应和自己的反思
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共同谱写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