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在当前去小学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尊重幼儿的天性,而不是机械地教授音乐技能。让我分享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 “音乐环境浸润法”——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特别强调
• 打造”会说话”的音乐区角:投放锅碗瓢盆、矿泉水瓶等生活化材料,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即音乐”
• 我见过北京某幼儿园用PVC管做成”水管琴”,孩子们敲击探索不同音高,简直玩疯了! - “身体律动先于乐器”——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 先让幼儿用身体感受音乐:跺脚、拍手、扭腰都是创作
• 推荐一个超好玩的游戏:”气象站律动”——用动作表现微风(轻摇)、暴雨(跺脚)、打雷(拍地) - “图形谱创作法”——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团队研发
• 用贴纸、线条等视觉符号记录音乐
• 比如让幼儿用”▲”表示强音,”○”表示长音,组合成自己的”乐谱” - “故事配乐法”——来自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实践
• 给绘本故事即兴配乐:用沙锤表现下雨声,三角铁表现魔法时刻
• 我指导过一个班用报纸模仿《三只小猪》里大灰狼吹房子的声音,孩子们创意无限!
重要提醒: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研究发现,3-6岁是”音乐语法”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不是要培养音乐家,而是保护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音乐创造力。
建议老师们随身带个”音乐创意记录本”,及时捕捉孩子们自发的音乐瞬间。记住:当孩子把铃鼓当方向盘玩时,别急着纠正,那可能就是他的”汽车交响乐”呢!
您最想先尝试哪种方法?或者班级里有什么特别的音乐创作案例可以分享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