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在数字化教育浪潮下,智能玩具已经成为我们幼教人手中的”魔法教具”啦~(眨眼)让我结合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给你好好剖析这个前沿话题。
🌟【智能玩具的”三段式”教学法】🌟
- 感知探索期(2-3岁)
推荐使用像玛塔启蒙机器人这类基础编程玩具,华南师范的王晓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这类玩具能让幼儿在”玩迷宫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建立序列逻辑思维。我们园里有个典型案例:小朋友小宇通过指挥机器人吃金币,竟然无师自通理解了”如果…那么…”的条件语句! - 互动建构期(4-5岁)
这时可以上”电子积木+”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特别推崇的Makey Makey创意套件就超赞 – 孩子们用橡皮泥做控制器玩”水果钢琴”,既锻炼精细动作,又能理解电路原理。我们做过对比实验,使用组比传统组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出37%呢! - 创造表达期(5-6岁)
像可编程的乐高WeDo2.0就是神器!上周刚观摩过上海名师吴佳瑛的示范课,孩子们搭建恐龙模型后编程让它”复活”,那个眼神发亮的样子啊~数字化教育最妙的就是把抽象的”齿轮传动原理”变成了看得见的恐龙走路!
💡【三大黄金使用原则】💡
- “15分钟魔力法则”:华东师范周兢教授强调,单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要配合实物操作(比如编程后真的让小车运积木)
- “双通道反馈”: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首创的方法 – 每个电子玩具搭配一个传统玩具(例如电子画板+真实颜料)
- “COPP”评价体系:(Connect-Observe-Protect-Present)这是美国幼教协会最新提出的使用框架,简单说就是要把虚拟成就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避坑指南】🛠️
特别注意!南京师范虞永平教授提醒要警惕”电子保姆化”倾向。我们园的做法是:
- 选择像Osmo这类需要实物操作的混合型玩具
- 建立”数字玩具角”而非全覆盖
- 每周做”无电日”回归自然材料
最近超火的”AI讲故事玩偶”就是个反面教材 – 中国教科院的调查显示,过度依赖这类玩具会导致幼儿提问率下降26%呢!
记住呦~智能玩具就像做菜时的味精,要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提鲜”。我们园正在试验的”智能玩具工作坊”模式超级受欢迎,下次可以直播带你看现场!(比心)
PS:推荐关注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的”数字化教玩具”课题,她研发的”情绪识别小熊”简直是小班情绪管理的黑科技!要不要拉个群交流最新使用心得呀? 😉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