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捕捉教育契机
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多年的专家,我非常推荐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这一评价方法。它源自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Margaret Carr的”学习故事”框架,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幼儿发展评价工具。下面我将详细解析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捕捉教育契机。
一、学习故事评价法的核心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学习故事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教师专业眼光的体现。”它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 注意(Noticing):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哇时刻”(Wow moments)
- 识别(Recognizing):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学习与发展
- 回应(Responding):基于观察制定下一步支持策略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所说:”好教师的标准不是能教多少,而是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多少。”
二、运用学习故事捕捉教育契机的实操步骤
第一步:用心观察,发现”魔法时刻”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曾分享:”每个孩子每天至少会有3-5个’魔法时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捕捉它们。”
观察要点:
- 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
- 与同伴的互动方式
- 面对困难时的解决策略
- 专注投入的瞬间
建议:随身携带便利贴或使用手机记录APP,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契机。
第二步:撰写有温度的学习故事
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强调:”好故事要有情节、有细节、有温度。”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应包含:
- 描述性记录:
“今天区域活动时,瑶瑶(4岁2个月)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桥’。她尝试了3次让桥能’站起来’,前两次都倒了。第三次,她调整了底座的宽度,终于成功了!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看,我的桥很结实,汽车可以开过去了!'” - 分析评价:
- 展现了持续性专注(坚持尝试3次)
- 运用了试误法解决问题
- 初步理解结构与平衡的关系
- 具有分享意识
- 下一步计划:
- 提供更多不同材质的建构材料
- 引入关于桥梁的绘本
- 鼓励她绘制搭建图纸
第三步:变故事为课程生成器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从故事中生发的课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曾指导一位教师这样做:
观察到几个孩子对雨后蜗牛产生兴趣→生成”蜗牛探索”主题:
- 科学:蜗牛的生活习性研究
- 语言:《慢吞吞的蜗牛》故事创编
- 艺术:蜗牛粘土制作
- 数学:测量蜗牛爬行距离
三、提升观察敏感度的专业技巧
- “5-3-1″观察法(源自香港大学李辉博士):
每天观察5个孩子,每个至少3分钟,发现1个学习闪光点 - 观察工具:
- 轶事记录表
- 检核清单
- 影像记录
- 儿童作品分析
- 反思提问(参考美国High Scope课程评价方法):
- 孩子此刻的兴趣是什么?
- 他正在建构什么新的理解?
- 我可以提供什么支持?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Q:如何判断什么是值得记录的”学习故事”?
A:参照新西兰早期教育框架”Te Whariki”中的五个学习线索:归属感、幸福感、贡献感、沟通者和探索者。
Q:记录太耗时怎么办?
A: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建议:”不必追求完美记录,关键片段+关键分析即可,每天坚持记录2-3个,积少成多。”
案例分享:我曾指导深圳某幼儿园开展”100个学习故事”计划,三个月后教师们普遍反馈对幼儿发展的敏感度提升了60%以上。
五、给教师的实践建议
正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创始人马拉古奇所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就要有一百种倾听的方式。”学习故事评价法正是这样一种充满温度的倾听与对话。
记住,教育的契机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时刻里。当我们用故事的眼睛看待儿童,每个日子都会闪耀出教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