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落实行动:幼儿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关怀的专业实践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加充分的教育关怀。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霍力岩教授曾指出:”教育公平必须从学前教育开始,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以下从专业角度探讨幼儿教师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留守儿童情感联结系统
- “一对一”关爱制度
每名留守儿童配备一名固定教师作为”情感导师”,定期进行深度交流,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持续稳定的情感联结,幼儿教师应该成为这个联结的桥梁。” - 情感表达训练
设计专门的”心情日记”、”情绪脸谱”等教具,帮助留守儿童识别和表达情感。可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团队开发的”情绪小怪兽”游戏方案。 - 家庭影像计划
为留守儿童建立”家庭影集”,鼓励父母定期发送生活照片和视频,教师在园内创设”家庭角”展示这些材料。
二、开发适应性课程体系
- “生活技能”特色课程
针对留守儿童可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设计穿衣、洗漱、整理等生活技能课程,采用浙江师范大学秦金亮教授提出的”小步递进”教学法。 - “祖辈共育”活动
考虑到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每月设计一次”祖孙同乐日”,教授祖辈科学育儿方法。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开发的”代际共育”模式。 - “抗逆力培养”游戏
采用西南大学李静教授团队研发的”阳光小勇士”系列游戏,通过情景模拟培养留守儿童抗挫折能力。
三、创新家园共育模式
- “云端家长会”
利用微信、钉钉等平台每月举办线上家长会,时间设定在晚上8-9点务工家长空闲时段。深圳龙岗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张海燕的”三微”(微信、微课、微视频)经验值得借鉴。 - “语音故事接力”
发起”父母讲故事”活动,让务工父母录制故事音频,教师在园内播放。可效仿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创建的”声音图书馆”做法。 - “成长快递”服务
每月为留守儿童制作”成长档案快递”,包含作品照片、教师评语、小视频等,寄送给远方父母。
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社区妈妈”计划
联系社区志愿者担任”周末妈妈”,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式关爱。参考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在成都开展的”代理家长”项目经验。 - “伙伴家庭”结对
组织班级其他幼儿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开展周末活动。北京海淀区学前教育科科长李艳的”1+1>2″家园共同体模式提供了良好范例。 - 资源链接服务
与当地妇联、关工委等合作,为特困留守儿童家庭争取实际帮助。可学习广州幼师附属幼儿园园长林咏瑜整合社会资源的”五方联动”机制。
五、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 专项培训
参加如东北师范大学王小英教授主讲的”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 案例研讨
每月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享会,建立园本经验库。南京实验幼儿园朱静晶园长的”问题树-经验林”模式值得参考。 - 心理督导
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师督导,避免因长期接触留守儿童负面情绪而产生的职业倦怠。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长侯莉敏教授强调:”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关怀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用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和力量,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愿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
- 避免标签化,保护留守儿童隐私
- 关注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
- 定期评估效果,动态调整策略
- 做好过程记录,形成可推广经验
让我们用专业和爱心,为留守儿童的童年撑起一片蓝天!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