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故事评价法如何助力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最佳伙伴'”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读。这个来自新西兰教育部的创新评价体系,正在全球幼教界引发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核心理念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指出:”学习故事的精髓在于把’评价幼儿’转变为’发现幼儿’。”教师需要完成三个关键转变:
- 观察视角:从”找不足”转向”发现哇时刻”
- 互动方式:从”指导者”变为”共同探索者”
- 记录重点:从”能力达标”转向”学习历程”
📝【实践操作指南】(附新西兰模板)
新西兰早期教育专家Margaret Carr建议采用”注意-识别-回应”三部曲:
- 注意观察(Narrative Observation)
案例:当小班幼儿反复搭积木倒塌时,记录:”小雨尝试了7种不同排列方式,每次倒塌后都会调整手部力度”(具体行为描述) - 教育识别(Learning Analysis)
分析角度: - 学习品质:坚持性、问题解决能力
- 发展线索:手眼协调、物理经验建构
- 文化背景:是否受近期参观建筑工地影响
- 发展回应(What Next)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建议: - 环境调整:提供不同材质积木+建筑图鉴
- 延伸提问:”你觉得圆柱积木适合做地基吗?”
-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带幼儿观察不同建筑结构
💡【教师成长路径】
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3+3″成长模型:
▌三大能力锻造:
① 微观观察术(推荐使用”白描记录法”)
② 发展性解读(参考《新西兰Te Whariki课程框架》)
③ 生成课程设计(如基于幼儿积木游戏生成”力的奥秘”主题)
▌三个工具包必备:
- 便携式观察工具:便签贴+手机录音笔
- 可视化记录墙:”幼儿学习轨迹图”
- 反思日记本:每日记录1个深度互动案例
🎯【常见误区预警】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特别提醒要避免:
⚠️ 过度关注”精彩时刻”,忽视日常学习片段
⚠️ 评价标准同质化,忽视文化差异性
⚠️ 回应策略脱离幼儿最近发展区
🔥【创新实践案例】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团队开发的”学习故事四维雷达图”值得借鉴:
- 横轴:认知/语言/社会性/健康/艺术
- 纵轴:参与度/持续性/创造性/互动性
- 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家庭/幼儿园观察记录
特别推荐阅读:
《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Margaret Carr著)
《发现儿童的力量》(刘占兰编译)
《幼儿行为观察与案例》(董旭花著)
现在,请您尝试完成这个小练习:
回想今天某个幼儿的”平凡瞬间”,用手机先记录30秒视频,然后尝试:
① 用中性语言描述行为
② 找出1个发展可能性
③ 设计1个开放式问题
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观察案例,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深化师幼互动质量!记住,每个学习故事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更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附新西兰教育部官网最新版学习故事模板下载链接)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