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将教师焦虑转化为节气课程创新动力,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提出的”压力-资源转化模型”。这个议题特别有意思,最近在和深圳市莲花北幼儿园的园长交流时,她分享了几个特别落地的做法:
首先建议做个”焦虑拆解工作坊”(上海特级教师吴佳瑛常用的教研方法)。比如立冬前,教师担心传统节气活动形式单一,可以带着团队用”5W1H思维导图”分析:Why(为什么孩子需要学)?What(核心经验是什么)?How(如何游戏化呈现)?我们在成都十六幼观摩时就看到,他们把小雪节气做成”糖霜科学家”实验,孩子们用白糖、棉花模拟降雪过程,既化解了教师的”知识焦虑”,又生成STEAM课程。
特别推荐杭州西湖区学前教育教研员沈颖洁提出的”情绪资源化”策略。当教师因端午活动同质化而焦虑时,可以建立”节气盲盒”制度:把龙舟搭建、香囊化学、粽叶承重等20个创意点子做成盲盒任务卡,焦虑时就抽一张来头脑风暴——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用这个方法,生生把教师”怕重复”的焦虑变成了生成课程宝库。
实践性建议是建立”焦虑转化三板斧”工具包:
- 情绪温度计(中国教科所刘占兰研究员推荐):用红黄绿三色贴纸标记焦虑等级
- 问题彩虹桥(借鉴日本藤幼儿园的教研笔记):把焦虑点写在左侧,右侧延伸出5条创意路径
- MVP快速原型(参考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低结构课程开发法):用最简单的材料在15分钟内做出节气活动雏形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过:”教师的焦虑里藏着课程的生长点。”比如有教师担心秋分活动缺乏科学性,结果开发出”竖蛋2.0版”——孩子们用不同材质的蛋探索重心,记录倾斜角度,这不就是最好的项目式学习吗?关键要用设计思维把情绪痛点转化为课程亮点。
最近在指导教师开发霜降课程时,我们就用了”焦虑变焦法”:
① 把”我不知道教什么”转化为”孩子最可能问什么”
② 把”材料准备太麻烦”转化为”哪些现成资源能改造”
③ 把”家长可能不满意”转化为”怎么让孩子作品说话”
建议读读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新著《幼儿园课程创生的情绪动力学》,里面有很多将教师负面情绪转化为课程创生能源的精彩案例。记住啊,幼师的焦虑就像节气里的惊蛰——表面是困扰,地下正孕育着破土而出的课程生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