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龄科普短视频创作全攻略】混龄教育也能玩转科学!✨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教研员(曾主持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STEM在混龄活动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我发现混龄科普短视频创作是培养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绝佳载体。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鹰架理论”,我为大家整理了这套实操方案:
📱 一、项目式分组策略(3-6岁混搭)
- “大带小”角色分配:
- 大班(5-6岁):导演/解说员(培养逻辑表达)
- 中班(4-5岁):实验操作员(发展精细动作)
- 小班(3-4岁):材料管家/效果观察员(启蒙感官认知)
👉 案例: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的《彩虹雨》短视频中,大班幼儿用”因为…所以…”解说油水分离原理,小班幼儿负责摇晃瓶子并尖叫”变色啦!”
🔍 二、阶梯式任务设计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三维度”设计法:
- 认知维度:大班总结规律→中班描述现象→小班感知特征
- 操作维度:分级使用工具(大班:滴管/中班:搅拌棒/小班:安全剪刀)
- 语言维度:设计”接力式”台词(例:”这是…”→”我发现…”→”所以…”)
🎬 三、拍摄中的混龄互动技巧
-
“问题链”拍摄法(借鉴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
- 大班提问:”纸巾为什么能运水?”
- 中班操作毛细现象实验
- 小班用放大镜观察纤维
-
差异化反馈机制:
- 对大班:”你用’虹吸原理’这个词非常专业!”
- 对小班:”你发现水在爬楼梯,观察真仔细!”
💡 四、北京市丰台区芳庄二幼的经典案例
他们创作的《影子怪盗》系列中:
- 大班设计”光线角度→影子长短”对比实验
- 中班负责手影戏表演
- 小班寻找教室里的影子
最终视频获得中国教育电视台”最佳科普童趣奖”
📊 五、成效评估工具
使用”混龄协作观察量表”(李季湄教授团队研制)从:
- 社会性发展(帮助行为出现频率)
- 认知冲突解决(不同年龄幼儿的提问质量)
- 元认知能力(大班幼儿的解释水平)
🌟 关键提示:
- 设备选择:优先使用可触摸屏的拍摄工具(如iPad),满足不同年龄操作需求
- 危险管控:实验类视频务必遵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安全规范
- 成果延伸:建议建立”混龄科学频道”每周更新,形成园所特色课程
记得收藏这份由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教学团队验证过的”1+1+1>3″混龄创作指南!下期我们将具体解析”如何用TikTok流行元素改造传统科学小实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