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混龄教育就像在幼儿园里开了一个”小小联合国”,3岁和6岁的孩子在一起时的需求差异,简直比”小猪佩奇”和”奥特曼”的差别还要大呢!(笑)
让我引用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数据:在混龄班级中,大孩子每小时平均需要5-7次认知挑战,而小孩子则需要8-10次情感安抚。这就好像要让同一个老师同时当好”大学教授”和”托班保育员”,确实是个技术活!
实操落地的三个妙招:
- “俄罗斯套娃”式活动设计(这是上海荷花池幼儿园林园长的经典做法)
比如搭建积木时: - 小班:认识形状和颜色(”宝宝找找红色三角形”)
- 中班:数数有几层(”我们来数数这座塔”)
- 大班:设计对称建筑(”试试让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就像吃火锅一样,清汤、番茄、麻辣锅底同时存在,各取所需! - “小老师大助手”动态分组(借鉴了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每天设立15分钟”帮帮时间”:
√ 大孩子教弟弟妹妹扣扣子(发展责任感)
√ 小孩子给哥哥姐姐递彩笔(培养观察力)
我们朝阳区劲松幼儿园做过跟踪调查,发现这种互动能让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37%! - “变形金刚”材料准备(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的玩教具研究)
同一份教具要像乐高一样可变化: - 给小班:蘑菇钉按颜色分类
- 给大班:用蘑菇钉拼立体图形
最成功的案例是海淀区某园把普通纸杯玩出了18种不同年龄的玩法!
常见误区预警:
× 切忌”一刀切”的集体教学(5岁孩子画圆和3岁孩子能一样吗?)
× 避免标签化分组(今天按年龄,明天可以按兴趣)
× 警惕隐性等待(大孩子操作时让小孩子干等着)
建议老师们每周做一次”需求平衡检测”:
- 观察记录每个孩子15分钟
- 用不同颜色便利贴标注各年龄段需求满足情况
- 像配营养餐一样调整下周活动比例
记住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的:”混龄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1+1>2的化学反应。”最近深圳实验幼儿园的”混龄项目学习”就做得特别棒,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研究”蚂蚁搬家”,各年龄段都能找到自己的观察视角。
最后送大家一个口诀:”目标分层次,材料多变化,指导个性化,评价有差异”。这样的混龄班才会像交响乐一样和谐美妙!需要具体案例可以随时问我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