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作为深耕托幼一体化研究15年的幼教人,我想用”三阶彩虹桥”理论来解答(这可是我和北师大洪秀敏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的成果哦~)
🌟第一道桥:0-3岁托育阶段的”感官地基”
参考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提出的”婴幼儿发展鹰架理论”,我们要:
- 设计”五感唤醒课程”(比如用不同温度的丝巾做触觉游戏)
- 建立”三分钟观察法”(每3分钟记录1次婴幼儿的探索行为)
- 实施”照顾者回应式互动”(借鉴英国EYFS体系中的Key Person模式)
🌈典型案例:
上海嘉定区实验幼儿园开发的”咯咯哒”生活课程,通过喂小鸡、收鸡蛋等真实情境,同步发展22个月幼儿的大动作、语言和责任感。
🌟第二道桥:3-6岁幼教阶段的”探索脚手架”
这里要活用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的”活教育”理念:
- 创设”问题口袋墙”(收集托班升入小班孩子们的200+个为什么)
- 开展”1米高度项目”(像日本藤幼儿园那样,所有环境创设都蹲下来审视)
- 推行”学习故事2.0版”(加入托育阶段的成长影像对比)
🔥创新做法:
杭州观成幼托园开发的”成长护照”,用二维码关联托育期视频片段,帮助教师精准把控教育衔接点。
🌟第三道桥:家园共育的”双向旋转门”
借鉴美国高瞻课程中的家庭参与策略:
- 每月举行”尿不湿到书包”主题沙龙(邀请托育部家长分享过渡经验)
- 建立”成长密档”云端平台(记录从第一声啼哭到大班毕业的完整轨迹)
- 设计”亲子衔接任务卡”(如:本周一起种豆子,观察记录对比托幼不同阶段表现)
💡来自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经验:
他们通过”三师协同”(育婴师+幼儿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模式,使分离焦虑期缩短了60%!
最后提醒三个关键点:
- 切忌”小学化前移”,要像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说的”让游戏精神贯穿0-6岁”
- 避免”环境断层”,参考华南师大杨宁教授提出的”渐进式环境过渡方案”
- 谨记”观察先于教学”,北京刘占兰研究员强调的”连续性的发展评估”最重要
各位老师不妨试试这些策略,你们园所有什么创新做法?欢迎在评论区碰撞火花~下次可以深入聊聊”托幼一体化中的差异化观察记录技巧”!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