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作为深耕幼教一线15年的”老司机”,我特别理解老师们面对幼小衔接时那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复杂心情。去年我们园所刚做完一项调研,发现83%的大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衔接焦虑。今天我就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各位老师支几招”干货”。
🌟 先来个”焦虑转化三步法”(这可是杭州名师王芳园长的经典策略):
1️⃣ 认知重构:把”我要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变成”我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2️⃣ 游戏化改造:把拼音练习变成”声音探险队”,数字书写变成”魔法符咒师”
3️⃣ 成长可视化:用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研发的”彩虹阶梯量表”记录进步
💡 教学跨越的三大实战法宝(来自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的经验):
▶️ “双师课堂”新模式:每周邀请小学老师来带15分钟绘本阅读(注意!要选《小阿力的大学校》这类过渡型绘本)
▶️ “微小学”情景体验:每月开展”上学模拟日”,从40分钟课堂到课间十分钟,用沙漏具象化时间概念
▶️ “能力闯关卡”设计:参考上海蓬莱路幼儿园的”入学八大通关秘籍”,把系鞋带、整理书包都变成游戏任务
🎯 特别提醒要关注三个关键转折期(北师大钱志亮教授团队研究发现):
▷ 9月开学季:重点培养任务意识(推荐使用”小班长轮值表”)
▷ 春节后:强化规则适应能力(可以玩”红绿灯课堂”游戏)
▷ 毕业前2个月: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试试”新闻小主播”活动)
最近我正在指导朝阳区某园做衔接课程改革,发现最有效的其实是”反向衔接”——让小学老师来幼儿园听课!上周的联合教研中,小学一年级组长张老师感慨:”原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数学思维这么棒,我们确实该调整教学方式了。”
记住啊各位同仁,焦虑的反面不是淡定,而是专业自信!就像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说的:”好的幼小衔接不是搭梯子,而是修缓坡。”当你把关注点从”教知识”转向”培素养”,那种跨越的成就感,绝对让你忘记焦虑是什么感觉!
PS:推荐大家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每月举办的”衔接云教研”,上周刚分享了《项目式学习在衔接中的应用》超多实用案例~(需要链接的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