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为一名深耕学前教育多年的研究者,我想与老师们分享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思考与实践经验。
理解”双减”对幼儿教育的深层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双减”政策虽然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倡导的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指出:”学前教育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根基培养。”而合作能力,正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素养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3-6岁是合作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从”平行游戏”逐步向”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过渡。这一阶段的教育干预尤为关键。
创设自然而然的合作情境
1. 游戏中的合作浸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华爱华教授强调:”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最自然的课堂。”建议老师们:
- 建构游戏:提供大型积木、纸箱等需要多人协作的材料。如我在朝阳区某园观察到的案例:教师投放超大型积木后,孩子们自发形成”建筑小队”,有人设计、有人搬运、有人搭建,合作自然发生。
- 角色游戏:创设医院、超市等社会场景。海淀区一位优秀教师分享:在”娃娃医院”中,孩子们会自主分配医生、护士、药剂师角色,并发展出复杂的协作关系。
- 规则游戏:选择需要团队协作的传统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这些游戏天然蕴含着轮流、等待、配合等合作元素。
2. 生活环节的合作契机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一日生活皆课程。”日常生活中的合作教育机会往往被忽视:
- 共同整理:将玩具分类收纳设计成小组任务。如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经验:给每组一个”任务篮”,孩子们需共同决定分类标准并协作完成。
- 餐桌服务:设置”小小值日生”制度,2-3人为一组服务同伴,培养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 户外准备:将穿戴护具设计成互助环节,大班幼儿可帮助小班弟弟妹妹系鞋带、戴帽子。
合作技能的系统培养策略
1. 显性指导:合作方法的具体教授
许多幼儿并非不愿合作,而是不知如何合作。建议分步骤教授:
- 语言表达:教给幼儿合作用语,”我们一起…””你需要帮助吗?””可以轮流玩吗?”
- 分工方法:通过可视化工具(如任务卡、角色挂牌)帮助幼儿理解分工。
- 冲突解决:引导幼儿学习简单协商技巧,北京西城区一位特级教师开发的”问题解决轮”很有效果。
2. 隐性引导:环境与评价的艺术
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员张静提出的”环境暗示法”值得借鉴:
- 空间设计:设置必须多人共用的操作台、双人秋千等设施。
- 材料投放:刻意提供数量有限的特殊工具(如只有一把安全剪刀),促使分享与合作。
- 积极反馈:具体表扬合作行为而非结果。”老师看到你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比简单的”真棒”更有指导性。
家园协同培养合作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王艳云副教授的研究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显著影响幼儿合作行为发展。”建议:
- 组织家长工作坊,分享居家合作游戏(如亲子拼图比赛、家庭剧场等)
- 设计”家庭合作任务”,如共同种植观察记录,并鼓励家长记录孩子的合作表现
- 邀请不同职业家长来园展示团队工作场景(如消防员协同救火)
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调整
最后想提醒老师们关注自身的教育行为:
- 避免过度干预: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解决问题空间
- 示范合作行为:教师间的协作是最生动的教育素材
- 持续观察记录:建立幼儿合作行为发展档案,实现差异化指导
正如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所言:”教育是互助的人生艺术。”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把握教育本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幼儿面向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合作精神。这需要教师的智慧、耐心与坚持,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够和谐共处、携手成长时,所有的付出都将获得最美的回报。
希望这些思考能对各位老师的实践有所启发,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让我们共同探索幼儿合作教育的有效路径。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