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科学启蒙发烧友”,我特别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个真实案例:去年我在北京海淀区某幼儿园观摩时,发现中班的孩子们用PVC管自制”传声筒”,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整整探索了40分钟都不愿停下!这正是科学启蒙活动最迷人的魔力。
🌟 核心策略三步走 🌟
- “生活即实验室”原则(借鉴华东师大李季湄教授观点)
- 把自然角升级为”迷你科学站”:用透明收纳盒分装磁铁、棱镜、放大镜等”探索工具包”
- 日常渗透:餐后水果时间可以对比不同水果的沉浮,散步时记录影子变化
- 提问的艺术(参考STEM教育专家赵慧臣教授”三级提问法”)
✅ 基础层:”树叶为什么变黄了?”(观察现象)
✅ 探究层:”怎么让小纸船开得更远?”(动手验证)
✅ 拓展层:”如果…会怎样?”(开放想象) - 记录方式的革新(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特色做法)
- 小班:拍照+贴纸记录
- 中班:图画日记本
- 大班:自制简易图表
💡 创新活动设计锦囊 💡
• “神秘盒子”游戏:在封闭盒子里放置不同材质物品,通过摇动声音猜测(培养观察推理)
• 天气实验室:用睫毛膏瓶做简易雨量器(北京西城区实验幼儿园王园长推荐)
• 光影剧场:纸箱+彩色玻璃纸的组合(获2023年幼教玩教具比赛金奖)
📊 效果评估要点 📊
不建议用传统打分制,推荐使用”科学探究行为观察量表”(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 持续专注时长(15分钟为优秀)
- 提问质量(每月问题数量增长曲线)
- 工具使用的创新性(如用积木当测量工具)
记得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过:”孩子的科学思维就像小树苗,需要的不是催肥,而是适宜的生长点。”建议老师们每周开展2-3次短时(10-15分钟)的”微探究”,比每月一次大活动效果更好。
最近发现抖音上”科学奶爸”账号有很多居家可操作的灵感,老师们不妨参考改编。你们园所目前开展过哪些有意思的科学活动?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碰撞出新火花~ ✨
【延伸资源】
- 图书:《小小科学家》(董旭花著)
- 教具:”奇妙电路”探索套装(电商平台搜索)
- 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NHK儿童科学节目)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