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室改造PBL】让孩子当”首席设计师”的6个魔法步骤✨
———
💡核心理念(引自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
“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让孩子用专业角色的思维解决问题。设计师身份能唤醒幼儿的使命感,将‘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创造’。”
———
🎯 阶段一:启动项目——点燃设计热情
1️⃣ 情境导入(建议用绘本+实地考察)
▸ 共读《我们的教室变变变》(日本画家佐藤可士和作品),观察书中空间改造案例
▸ 带幼儿”考察”其他班级教室,用手机拍下”惊艳设计点”(如新加坡幼教常用的”学习走查法”)
2️⃣ 发布任务卡(角色代入法)
“恭喜你被聘为‘教室魔法师’!请解决三大难题:
① 积木区总被踢乱怎么办?
② 自然角的小乌龟需要什么样的家?
③ 怎样让阅读区像迪士尼城堡一样迷人?”
———
✂️ 阶段二:设计实践——专业流程游戏化
3️⃣ 工具升级(参考瑞吉欧的”儿童百种语言”)
▸ 立体测量:用乐高块当”单位积木”测量墙面
▸ 需求调研:设计”表情贴投票板”(笑脸/哭脸贴纸表达不满)
▸ 原型制作:提供可擦写PVC膜覆盖在旧柜门上直接画设计稿
4️⃣ 专家加持(真实职业体验)
邀请室内设计师家长带着CAD草图来班级,演示如何把孩子的涂鸦变成专业平面图(深圳实验幼儿园的经典做法)
———
🏆 阶段三:成果迭代——让成长可视化
5️⃣ 三维评价体系
▸ 过程性评价:用”设计师徽章”记录关键能力(湖南师大曹中平教授的”游戏评价量表”改良版)
🔹红色齿轮徽章=解决问题力
🔹绿色尺子徽章=空间规划力
🔹蓝色灯泡徽章=创意表达力
6️⃣ 儿童策展人(借鉴日本藤幼儿园的成果展示法)
举办”改造博物馆”:将设计废稿、材料样品、施工照片用展览形式呈现,幼儿担任解说员
———
🌰 真实案例(来自北京芭学园):
大班幼儿发现美工区取水不便,自发设计”环形水管系统”——用PVC管连接洗手台,最终作品被园长采纳为全园改造方案,孩子们获得”专利证书”
💬 问问孩子:”如果你是教室的守护精灵,你会最先改变哪个角落?为什么?”(开放性问题激发深层思考)
📌 关键提醒:教师需克制”完美主义”,允许出现”反常规设计”(如把阅读区改造成树洞造型导致采光不足),这正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契机(引自南师大虞永平教授的”不完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