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为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打开新视野
学习故事评价法:看见儿童的”哇时刻”
作为一名深耕学前教育多年的专家,我非常欣赏新西兰教育家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评价法”(Learning Stories)。这种评价方式不是简单地给儿童打分或贴标签,而是通过叙事的方式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哇时刻”——那些令人惊喜的学习瞬间。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曾说过:”学习故事就像一面魔镜,让我们看到儿童学习背后那些鲜活的、充满可能性的成长故事。”在我的实践观察中,这种方法确实能为幼儿园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多维度的发展方向。
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的具体方向
1. 从”教什么”到”如何支持学”的转变
学习故事评价法促使教师将焦点从”我教了什么”转向”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研究中发现,采用学习故事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我们不再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学会观察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
实践建议:
- 建立定期观察记录制度,每位教师每天记录1-2个有代表性的学习故事
- 通过教研活动分析学习故事中的儿童发展线索
- 根据观察调整环境布置和活动设计
2. 发现隐藏在常规活动中的学习契机
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曾分享过一个经典案例:通过记录孩子们在户外捡落叶的故事,教师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分类、计数、语言表达等多领域学习机会,进而生成了”秋天的密码”主题课程。
实操工具:
- 制作”学习可能性分析表”(附件模板)
- 使用”5why分析法”深挖儿童行为背后的学习本质
- 设计”学习故事→课程生成”转化流程图
3. 构建”儿童-教师-家长”成长共同体
学习故事特别适合作为家园共育的纽带。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言:”当家长读到教师记录的孩子学习故事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评价,而是鲜活生动的成长画卷。”
创新做法:
- 开发”学习故事”家园共享平台(可参考新西兰Storypark)
- 每月举办”学习故事分享会”,邀请家长参与解读
- 设计”家庭延伸活动卡片”,将幼儿园观察延伸到家庭
实施路径与常见问题解决
在指导全国多所幼儿园实施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个关键要点:
阶段实施建议:
- 启动期(1-2个月):理论学习+试点观察
- 适应期(3-4个月):建立常规+分析研讨
- 深化期(5-6个月后):课程生成+家园联动
常见挑战及对策:
问题表现 | 根源分析 | 解决策略 |
---|---|---|
“无话可写” | 观察技能不足 | 开展”聚焦观察”工作坊 |
记录流于表面 | 分析框架缺失 | 提供”学习故事分析指南” |
难以持续 | 激励机制不足 | 建立”故事之星”评选制度 |
案例分享:一个学习故事引发的课程革命
我在深圳某省级幼儿园见证了这样一个转变:教师记录了大班儿童对园区施工吊车的持续观察兴趣,由此生成了”机械的奥秘”项目课程。孩子们不仅研究了各种机械原理,还自发设计了”未来的建筑工具”。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学习故事如何成为课程创生的源泉。
正如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所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学习故事评价法正是这样一种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专业工具。它帮助教师建立”观察-解读-回应”的专业循环,使幼儿园教育真正成为追随儿童、支持成长的艺术。
建议教师们可以从记录”一个儿童的一天”开始,尝试这种充满温度的评价方式,您一定会发现幼儿园教育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