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的先祖又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有哪些传统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中二班的孩子们拉开了传统之门,开启清明文化探寻之旅……
临近清明,我和女儿媛媛回乡下祭拜去世的亲人。扫墓时,因为没有小锹,媛媛就找了根树枝在那里刨,把树枝都刨断了,自己也摔倒了。回到班级我便把这件事和孩子们进行了分享:“周末,我和媛媛姐姐去乡下上坟了,……”
“老师,你刚才说上坟,什么是上坟啊?”
我没想到“上坟”这个词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我解释到:“上坟就是去扫墓,帮过世的亲人把墓地打扫的干干净净,还可以准备一些他们喜欢的食物或是纸钱,祭奠她们,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可可(5岁):“我们昨天也去上坟了,而且我妈妈还给我吃了青团,可好吃了。”
轩轩(4岁9个月):“老师,什么是青团啊,我怎么没吃过?”
一一(4岁8个月):“青团是清明节要吃的一种食物。”
睿睿(4岁11个月):“清明节?什么是清明节啊?为什么清明节要给过世的亲人上坟,还要吃青团呢?”
教师思考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中班孩子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新事物总是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因此,当“上坟”这个词语出现时,孩子们表现得十分好奇。我告诉孩子们:清明节是祭祀先祖、缅怀亲人的节日。扫墓也就是上坟,是清明祭祀的重要习俗。还有献祭青团,也是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
除了“上坟”拜祭祖先,清明节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呢?为了更好地带领幼儿实施课程,在活动前期我们发放了“清明知多少”调查表,利用家长资源让每个幼儿对“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清明节除了祭祖,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昊昊(5岁2个月):“清明节,我们可以去出踏青。”
露露(5岁3个月):“清明节,我们可以去公园放风筝。”
睿睿(4岁11个月):“清明节,我们可以去扫墓。”
欣欣(5岁5个月)“清明节,我们可以做青团,我可喜欢吃了。”
教师思考
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分享着自己对清明的了解和调查成果,知道了清明有踏青、扫墓、吃青团、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习俗活动。
通过视频《介子推》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了,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传承下来的节日。
孩子们结合绘本创作,自制了属于他们的绘本故事《介子推》。
绘本创编
创编故事《介子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朗朗上口的诗句,感受了清明前后天气的变化。清明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一年中播种希望的重要时候,农人们也开始了一年的劳作。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清明》这首古诗吧!
教师思考
《指南》实施把握要点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阅读的绘本《介子推》进行创编,教师也在倾听的过程中将探索了解的主动权交还到幼儿手中,幼儿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开始跟随自己的发现和兴趣了解清明节,体验传统习俗 ,感受民族文化。
了解完清明节的来历后,孩子们对于清明美食十分感兴趣,通过与孩子交流讨论,我们发放了“清明美食知多少”调查表,从而了解幼儿所在家乡清明美食的习俗,开启我们的清明美食探究之旅。
BIG
SALE
清明节快到了,你知道中国各地都吃什么美食吗?
我妈妈说,在北方吃枣糕,青岛吃鸡蛋饼。
我最喜欢的食物就是青团了,很好吃。
妈妈跟我说,清明会吃清明饭,还有青团。
妈妈告诉我,会吃青团和鸡蛋还有馓子。
那你最喜欢吃的清明食物是什么呀?它是怎么做的呢?
我也喜欢吃青团,我以前和妈妈在家一起做过青团呢!青团是用艾草打成汁,加糯米粉和面做皮,蛋黄和肉松沙拉酱做馅的。
青团是用艾草做出来的。
哪里会有艾草呢?“艾草应该长在田里面”“路上应该会有艾草”“我们老家有艾草”孩子们议论纷纷……
1
望·艾
艾草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请家长带幼儿到户外寻找了艾草。有的小朋友在河边找到了艾草;有的在小菜地里找了很多艾草;还有了小朋友在乡下门口找到了艾草。原来艾草的生长环境很简单,只要有些泥土的地方都能长出来,而且容易成活。
寻找艾草
2
闻·艾
我们把采摘到的艾草带到了教室,和老师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交流。 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艾草的外形特征。
老师让孩子们闻了闻艾草叶,每个孩子对于艾草的味道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捂住了鼻子,有的则闻了一遍又一遍。
有一点点像薄荷的味道。
还有中草药的味道。我不太喜欢。
这个味道好难闻呀!
3
问·艾
艾草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艾草长,有的艾草短。”
“艾草的叶子是锯齿形的。”
“它的叶子一面是绿色一面是浅绿色。“
”叶子背面还有白白的绒毛。”
摸一摸
4
切·艾
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多种感官近距离地观察了艾草。
5
绘·艾
兜兜转转一圈,我们的艾草朋友已深入人心,一支笔,一张纸,我们立刻画出了形态各异的艾草!
教师思考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孩子们对艾草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感知认识了艾草的外特征,在老师的介绍下,小朋友了解了艾草的用处十分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药用、驱赶蚊虫的效果,感受到了艾草对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在认识完艾草之后,接下来就是准备制作美味青团了。在调查表中,爸爸妈妈已经告诉我们制作青团的步骤了,再通过老师播放的青团制作视频,可以看到制作青团需要艾草、糯米粉、小苏打、油、红豆沙等食材。
大致知道了制作青团的流程,让我们动动小手先将流程画下来。
“嘿嘿……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的懂。”
做青团啦
择艾叶
挑拣一下艾草,我们把艾草粗粗的根部和黄叶去掉,折取最嫩的艾叶,洗干净备用。
煮艾叶
煮一煮,加入小苏打,煮开后凉水泡一下,拧干水分,放入榨汁机。
加面粉
依次放入水磨糯米粉、澄粉、植物油,进行和面。
包馅料
接着把面团取下一小团,揉成小圆球,中间戳洞,放馅料搓圆。
一个个青团在我们的巧手下就诞生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青团,整齐的排列着,一眼忘去,皆是春天的味道,大自然的馈赠。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了生活带来的宝贵经验,幼儿自己动手,在自然中寻找食材,自制节气食物,用这种唇齿留香的方式记住这个特别的节气。
幼儿表征
艾草除了可以制作青团,还可以做什么呢?
艾草可以做艾叶蛋,我听汤老师说过,吃了对身体好。
艾草可以做香包,我之前在手机上看到过。
当艾叶遇上鸡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孩子们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做一次清明蛋。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艾叶,把艾叶粘在鸡蛋的上面,然后放进网袋了,用一次性皮筋扎紧,防止鸡蛋漏出来。最后将做好的鸡蛋放到锅里煮开。
清明蛋
制作
清明蛋啦
幼儿表征
教师思考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我们一直坚持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取生活带给的宝贵经验,正是这些财富让孩子们收获学习与发展。孩子们对制作青团、染艾草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在自然中寻找食材,自制节气食物,用这种唇齿留香的方式记住这个特别的节气。
在清明节的习俗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游戏,如:踏青、观柳、蹴鞠、放风筝等等。瞧!孩子们已经开始玩起来拉……
你们知道什么是蹴鞠吗?蹴鞠就是古代的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类似于踢足球。在古时,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聚在一起玩蹴鞠。看,我们的小球员们精神抖擞的开始玩起来啦!你踢我挡,大家在游戏中感知清明文化传承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小朋友们也根据习俗在小区内、公园里拾取断掉的枝条制作帽子、手环等佩戴在身上,寓意朝气与生机。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于是家长们带孩子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欣赏美丽景色。乘着春风,牵绳,奔跑,风筝在手中飘荡,欢笑声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教师思考
《指南》实施把握要点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们通过观看手势舞共同了解古诗《清明》的含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的气息扑面而来,也引发了幼儿的表征欲望,一幅幅美丽的《清明》画卷在幼儿笔下诞生。
通过此次课程,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气“清明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开展中,教师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跟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将丰富的传统习俗游戏和清明节的自然节气特点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幼儿在折柳枝、戴柳帽、寻艾草、做青团、放风筝等游戏体验中感受到了清明节是一个万物复苏、明朗气清的气候特点;在了解英烈事迹、做菊花的过程中体会了英勇不屈的爱国情怀,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缅怀英烈的思念情感。后续,我们将会开展一些关于爱国情怀、英雄情怀的课程……
素材来源:中二班小朋友
编辑:中二班
审核:园长室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