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它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①身心准备
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②生活准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③社会准备
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④学习准备
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 | /
★
幼小衔接,幼儿园会怎么做?
1
了解小学生活,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进入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内心会有恐惧和不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幼儿充满期待地进入小学。对幼儿关于上小学的各种疑问,有针对性地解决。比如:有的孩子想知道教室里有没有厕所,着急上厕所怎么办?小学生下课以后要干什么?书包里都有什么?幼儿园将采用走进小学参观的方式,帮助大班幼儿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2
锻炼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刚入小学时部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弱、习惯差,铅笔、橡皮经常丢,课桌、书包里一团糟。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园会让孩子背上小书包,学习整理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引导交往合作,增强自律规则意识
通过与小学老师交流,我们了解:刚入学时会发现,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和同学交往;有的同学不会听上课铃声等指令,缺乏规则意识。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方式,把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如:游戏活动中,进行角色游戏需要互动合作,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活动前后设置提示音乐,引导幼儿学会听指令。集体活动中,要求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举手回答问题。引导孩子感受时间的长短,猜想并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规划课间生活。开展一定的规则类游戏,增强规则意识。
\ | /
★
幼小衔接,家长怎么做?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链接、双向互动,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家、园、校三方鼎力相助,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教育合力。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心理有准备
孩子刚上小学,肯定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焦虑、不急躁、不紧张,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们的幼小衔接。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环境,从心理上引导孩子做好准备,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在平时和他的聊天中,有目的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里马上就要有一位小学生了,好开心呀!”“上小学后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小学的操场很大。”让他自己觉得小学真好,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2
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幼儿园时,一日的生活中各个环节都会有老师的帮忙,但是到了小学后,学习和生活都需要自己来完成。家长平时非常注意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的生活有条理。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要按时起床,要按时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养成不拖拉的习惯,为小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都要让他自己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他自己穿脱衣服、叠衣服,能将自己玩完的玩具收拾好,自己收拾自己的床铺和衣服,为家人端饭、收拾餐桌,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培养他的规则意识。比如:用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在公共场所也要遵守行为规范,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这样的规则意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暑假里家长一定要保持住,最后一个月的衔接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家长。
3
交往有能力
“离开熟悉的伙伴”是不少孩子对上小学最担心的事,也是一些孩子上小学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上小学后,不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可以找老师,与同伴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孩子必须开始独立解决矛盾。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呢?首先,帮孩子做一些必要准备: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设法让他们认识,约好入学第一天一同上学。有了熟悉的朋友,孩子对小学生活会感到安全多了。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
其次,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和小朋友遇到争执,该怎么做。比如,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一件玩具?别人想玩你的玩具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该怎么说?
最后,可以提高移情能力,所谓的移情能力,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做法。移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也更适应“合作型社会”。培养这种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在孩子听完或者阅读完一个故事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交流故事情节,让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叙述同一件事情。
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孩子从幼儿园转向小学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往后的优秀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4
学习有品质
孩子天生就会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周末带着孩子走进公园,引导他观察动物、植物,鼓励他多问为什么,并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让他培养观察、探究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每日在给孩子讲故事或听故事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能够边听边玩,讲的时候要随时提问,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还培养了他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提升他的专注力,慢慢地培养他自主阅读的能力。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带着多重指令的小任务,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
只要家长朋友能够放平心态,不焦虑,不盲目地跟风,用心陪伴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够顺顺利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 | /
★
科学幼小衔接
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就是给孩子最珍贵的一份入学礼物。今天我们想从“一玩”“三忌”“五多”这几方面给家长朋友谈一谈,如何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一个“玩”——“玩”就是游戏,游戏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游戏。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作为家长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学习能力,养成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养成充满好奇、敢于尝试的科学探索能力,养成乐于想象和大胆表现的创造能力。这五种能力是孩子们的基础力、生长力,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关键能力。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孩子的核心素养。我们就是要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体验中来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玩”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我们希望家长要懂得尊重、接纳、欣赏和鼓励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而自信的孩子;我们希望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体,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累积更重要;我们希望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探索发现,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培养鲜活而丰富的生命,具备适应小学的能力。
TEACH
AND RESEARCH
\ | /
★
幼小衔接三个“忌”——“忌急”“忌多”“忌快”。
1.幼小衔接 “忌急”
到了小学,孩子将进入到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要从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逐步过渡到书本学习、间接经验的正规学校阶段,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这些道理我们家长都懂。因此,家长“忌”急功近利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孩子多关注习惯、技能、交往、心理、思维等小学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这也是幼小衔接的精髓所在。
2.幼小衔接“忌多”
幼儿园“小学化”让孩子上学前就积累了拼音、写字、算术等大量知识,上学后这些知识将要重新学习,全面覆盖。造成了一入学就厌学,天天吃剩饭,毫无营养。而自控力、好奇心、专注力、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孩子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被大量枯燥的知识学习时间所占用。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这个题、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家长能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
3.幼小衔接“忌快”
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想人为的提前完成,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科学的幼小衔接应该通过“浸润”与“渐进”的方式,按部就班、规范过渡。
\ | /
★
幼小衔接五个“多”
“多陪伴成长”“多习惯养成”“多培养阅读”“多注重品质”“多增加信心”。
1.多陪伴成长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父母再忙也应该想办法陪孩子,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亲子活动,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研究表明,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有直接相关。父母喜欢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喜欢读书,孩子可能今后喜欢阅读;父母总是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
在孩子刚入小学的时候,父母每天要拿出时间和精力和孩子来谈论小学的生活,然后给予相应指导,对孩子的收获以及困难要认真地去倾听,去共情,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很多父母特别关注老师给孩子的评价,关注学习成绩,而疏于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家长的陪伴不只是陪着孩子学习,实际上,陪伴更重要的是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
2.多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幼儿园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比如,小班新生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一口饭一口菜,细嚼慢咽;自己取放餐具,轻拿轻放;进餐时保持安静,不挑食等等。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习惯的培养,不是照着一个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就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因为每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花心思耐心陪伴。
3.多培养阅读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孩子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图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在书中他们懂得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4.多注重品质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幼儿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听力非常好又特别爱说的孩子,课堂上她不会专注地听老师讲、听同伴说,我们说这个孩子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但却没有良好的倾听品质;一位力气小、动作不协调的孩子,却常常喜欢帮妈妈搬椅子、扫地、倒垃圾,我们说这个孩子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积极主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知识技能没有获得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学习品质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弥补。这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5.多增加信心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包括教师的要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孩子们来讲,这一阶段的挑战一点也不轻松。所以家长们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也要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信心,我们的幼儿园花了三年的时间,一直在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更是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积淀能量。
\ | /
★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衔接。只有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更幸福快乐的成长。
★
【END】
编辑:大班组
审核:园长室
扫码关注我们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济川街道中心园欧景花都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