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蓝宝石明明是我先盯上的!你们组不讲武德!”
“快快快!趁他们还没发现这张卡!”
“老师,他把红宝石抢光了,这是恶性竞争!得管管啊!”
……
4月14日J2-208教室,《生活中的经济学》课堂化身博弈实验室。通识教学部教师徐晶与云端剧本杀学院教师高阳双师联动,以经典桌游《璀璨宝石》为载体,通过“游戏化学习”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场沉浸式认知升级。当纳什均衡遇见商战谋略,当数学模型碰撞人性博弈,这场教学实验给出了创新答案。
01.
石子游戏里的博弈密码
课程一开始,徐晶老师用简单的“取石子游戏”揭开博弈论的面纱。学生们两人一组,在16颗石子的轮流抓取中,亲身体验先手策略、资源预判等基础概念。“当资源有限时,最优解往往藏在数学规律里。”徐晶老师通过巴什博弈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石子总数除以(最大抓取数+1)”的制胜公式,类比企业招标中的先发优势,并依托案例讲解了博弈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高阳老师以学生熟悉的《三国杀》桌游、推理类剧本游戏为例,解析信息不对称对决策的影响:“当你在游戏中隐藏身份或虚张声势时,本质上是在构建博弈的信息屏障。”这一跨领域类比迅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02.
宝石争夺中的商战预演
课程核心环节,学生分组展开《璀璨宝石》桌游对抗。游戏中,玩家需通过收集宝石兑换积分卡牌,而宝石总量限制、对手策略干扰等设定,精准复现了真实市场中的资源竞争。教师们穿梭于各组之间,记录学生的策略选择:有人紧盯高价值卡牌引发“红宝石争夺战”,有人迂回囤积冷门资源构建差异化优势,更有小组尝试缔结“临时同盟”却又因利益分配陷入信任危机。
03.
策略复盘与理论分析
“这不仅是游戏,更是一场动态博弈实验。”高阳教师现场解读学生行为:当第三组因过度争夺资源陷入僵局时,他同步展示手机行业案例——“正如realme手机品牌避开高端市场红海,转向电竞手机细分领域的差异化策略,退让有时是更高效的选择。”
徐晶老师将学生的游戏行为抽象为经济学模型。通过分析一组因抢购宝石导致双输的典型案例,她引入“囚徒困境”理论:“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这正是商家价格战、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本质。”课程同步发起线上讨论,学生们列举出“自习室占座竞争”“网购平台大数据杀熟”等多个现实案例,并在小组探讨中提出“建立重复博弈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等破解思路。
课程教学通过以博弈推演为载体的策略决策能力训练,成功将抽象的“纳什均衡”“资源竞争”等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决策体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抢宝石”与“防背刺”的拉锯战中,悄然完成了从直觉判断到商业思维的认知升级。
《璀璨宝石大作战:竞争、合作与均衡抉择》主题双师课是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深化“双融一练”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实践。此次双师授课首次尝试将桌游策略与经济学原理深度融合,通过“游戏化决策—现实化应用”的闭环训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思维能力,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目标。
扫码关注 泰山通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