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双小手、一只蚂蚁
一颗牙齿、一棵大树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我们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年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助力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智慧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提升教师课程生成组织能力,促进幼儿均衡发展。2025年4月3日,我园开展“追随儿童视角 共研课程故事”课程故事经验分享活动。
聚焦儿童 经验分享
十位老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述说着孩子们活动探索过程中的精彩片段,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生成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幼儿的故事里,去发现其中的温暖、美好与成长!
小二班《我的好朋友》
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社交发展需要开展了《我的好朋友》生成故事。通过话题讨论、调查表等活动,让幼儿认识朋友。同时培养其交往技巧,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这不仅符合幼儿发展规律,还让幼儿在快乐体验中学会分享、互助,构建起珍贵的友谊。
杨飞老师
小三班《能干的小手》
孩子们对手的功能充满好奇:“老师,我的手能做什么呀?”“小手怎么才能变厉害呢?”基于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我们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以游戏化课程为抓手,围绕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需求,生发了这一趣味盎然的故事。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孩子们不仅发现了小手的无限可能,更在搭建积木、整理玩具、叠衣服、创意美工等活动中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成长”。
林虹老师
小四班《颜色蹦蹦跳》
通过颜色调查、实验、玩色创作等活动,引导幼儿探索颜色奥秘。孩子们在玩中感知颜色的奇妙变化,在探索中激发艺术创造力,真正实现了“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辜婷婷老师
中一班《瓶添快乐》
一次偶然的瓶子收集活动,激发了中一班孩子们的强烈好奇,“瓶”添快乐故事应运而生。从最初的瓶子用途调查,到趣味瓶子游戏,再到创意瓶子手工制作,孩子们在课程里动手又动脑,不仅养成环保意识,各项能力也得到提升,完美贴合学前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陶蓉老师
中二班《小小值日生》
当中班幼儿升入新年级,自我意识与服务意识逐渐觉醒,“小小值日生”课程顺势开启。通过故事讲解、实地观摩、亲身体验等形式,让幼儿熟悉值日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责任感与劳动技能得以提升,符合学前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成长。
罗传星老师
中三班《拜访大树》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海口市琼山幼儿园中三班的孩子们被园内形态各异的大树深深吸引,眼中满是好奇与探索的渴望。由此,“拜访大树”生成故事应运而生。孩子们先是自主调查树木资料,而后近距离观察大树外观,还尝试用简单工具测量树干。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还在他们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完美契合学前教育引导幼儿在生活与自然中学习成长的理念。
吴燕雯老师
中六班《昆虫记》
中六班的孩子们总会被园内的小昆虫吸引,时不时驻足观察。顺应这份浓厚兴趣,“昆虫记”故事正式开启。借调查、绘本共读、蚂蚁饲养观察等活动,带领孩子认识昆虫。既满足好奇心,又培养探索精神,完美契合学前教育亲近自然、寓教于乐的理念。
黄晓倩老师
大一班《牙齿咔咔咔》
升入大班后,经常听见孩子们讨论关于“掉牙”的话题:“牙齿这么硬,怎么会掉呢?”“为什么会掉牙”。孩子们对于换牙的疑问越来越多,经常凑在一起交流换牙的经过。听到孩子之间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于换牙现象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以此为契机,我们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开始了一场关于“牙齿”的探索之旅!通过调查、实验、绘本阅读等活动,帮助孩子了解牙齿知识,养成护牙习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
林芳娇老师
大三班《我的数字朋友》
孩子们日常交流中频繁提及数字,对其充满好奇,“我的数字朋友”生成故事应需而生。通过数字大搜寻、生活数字调查、神秘数字探秘等活动,让孩子认知数字。这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还锻炼了思维能力。
陈冰晶老师
大四班《有趣的数字》
因孩子分享引发对数字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探秘、游戏等活动,了解数字,培养了孩子对数字的认知与运用能力,助力孩子在玩中学数学。
梁丹老师
思想碰撞 智慧交融
精彩的课程故事分享结束后,老师们畅所欲言,交流着所思所想。
罗传星老师:在刚才的分享中,教师聚焦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选定课程内容,值得肯定。从心理学角度看,小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爆棚的关键期,此次课程精准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让孩子们保持较高的专注力与积极性。课程形式丰富多样,涵盖观察、体验等多种方式,充分契合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体现了 “做中学、玩中学” 的教育理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吴燕雯老师:老师们呈现的课程故事,充分展现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符合幼儿兴趣点,成功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使其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
陶蓉老师:课程故事充分彰显了“以幼儿为本”的核心理念,敏锐捕捉到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将其作为课程的生发之源。不过,从专业叙事角度来看,建议在课程故事的描述上,融入更多细节与情境,让故事更加生动鲜活。此外,在故事架构上,应以幼儿兴趣发展的脉络为线索,更清晰地展现课程在激发幼儿探索欲、推动幼儿经验增长等方面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提升课程故事的教育价值与示范意义。
刘晓茹老师:从专业视角看,课程主题与活动的筛选是关键环节,不能仅着眼于幼儿兴趣点,课程应挖掘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导向设计内容,更能推动其认知发展。在实施路径与策略上,要保证活动兼具针对性与丰富性。谈话、讨论、一日活动、调查表、小实验等活动形式多样,教师需依据课程目标与幼儿特点,精准匹配活动形式,全方位促进幼儿成长。
蔡洁鸿老师:各位老师呈现的课程故事,充分展现了对幼儿兴趣的敏锐捕捉与尊重。从课程推进来看,通过深入开展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认知的深化与拓展,符合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
辜婷婷老师:今天分享的课程故事精准对接幼儿年龄阶段特征。在内容选取上,高度契合幼小衔接关键要点。而且,紧密围绕孩子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展开,从真实生活场景中挖掘教育契机,真正做到了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活动最后,保教副主任刘晓茹进行了总结:
听了大家的课程故事分享,能感受到各位对学前教育的用心,以幼儿为中心开展课程,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值得称赞。不过,还有几点可以优化:
1. 凸显幼儿主体:以幼儿兴趣与需求的闪光点设计活动,给其自主空间,让幼儿做学习主人,教师适时引导促其发展。
2. 顺应兴趣导向: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节奏与兴趣方向,在课程推进中,灵活捕捉幼儿的关注点,生成小而具体、贴合幼儿经验的主题,达成自然且适宜的教育目标。
3. 推动自主建构: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鼓励幼儿共同参与,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通过此次课程故事经验分享活动,老师们领会了课程故事的意义和撰写的方法,明白了课程故事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支持儿童的探究。教师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出发,每个故事虽微小朴实,但却能看到满满的教育意义。一段故事,一次旅行,一段故事,一次成长,让我们带着点滴收获,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
END
拍摄:陈文婷
编辑:陈冰晶
初审:王冰萍
审核:洪 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口市琼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