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一文中指出:“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高质量来研究和发展学前教育 ,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改革和实践,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育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为此,我们应根据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深入思考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科学、理性地看待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关注幼儿园课程实施和儿童学习的过程,深入分析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大影响,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回归常识,聚焦学前教育的本质
幼儿园是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起点。幼儿园肩负着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具有教育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人把幼儿园比作花园,比作儿童的乐园,比作儿童成长的摇篮,这都说明了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的环境必须符合3~6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因此,幼儿园教育一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定是指向儿童发展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勾画了3~6岁儿童发展的基本蓝图,在确定了儿童发展的核心经验,列举了儿童发展的典型表现,体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幼儿园具有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又具有保育的功能,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保教并重并没有削弱幼儿园的教育职能,恰恰说明了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幼儿园具有双重复杂的职能。对一个孩子进行保育,大部分母亲都能做到但不一定做得专业和科学。而对30个左右的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幼儿园教师才能胜任。在保育的同时,用适宜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这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他们需要具有专业性、敬业精神,而且需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主要不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而是引导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让儿童调动多种感官,在探索、发现、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为儿童创设舒适的环境,以便儿童主动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经验。为此,幼儿园教师需要将课程目标融入环境和材料,并用适宜的方式鼓励、引导和支持儿童充分开展活动。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书”,书面教案不能带来真正有效的教和学,教师重要的工作是为儿童创造开展多样化活动和获得经验的可能性,并给儿童提供适宜有效的支持。
2
理性务实,优化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不是一个文本系统,它的形成主要不是借助书写,而是依靠实践。因此,幼儿园课程是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含了由目标引导的各类教育计划,也包含了多层次、多样化的环境和资源,还包含了多样化的儿童活动以及教师灵活、有效的回应和支持。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课程目标得以落实的过程,是教师给儿童提供各种活动机会并不断回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过程。因此,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应变的过程,教师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儿童的表现及环境资源的状况,没有固定不变、永远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或手段有区域学习活动、游戏、集体教学和生活活动等多种活动。
幼儿园课程实施不等于教学,把课程实施的任务完全赋予教学活动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这说明我们没有真正更新教育观念,没有看到多样化的活动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义。这种做法甚至造成有些地方出现了“课”太多、“课”太“死”的现象,出现了典型的“小学化”倾向。有些教师担心不上课、少上课,儿童就学不到知识,得不到发展,对课程实施的其他途径没有充分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和课程观的变革,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课程实施不能完全依靠集体教学,而应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但另一个极端是有些幼儿园连集体教学也不敢提了,生怕被人认为自己观念陈旧。有些幼儿园在教师尚无专业准备的情况下,人为地“消灭”集体教学,有些幼儿园虽然实际上有集体教学,但不敢写在公布的计划上。集体教学似乎成了“洪水猛兽”。
要发挥游戏的课程价值,要充分关注儿童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不断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支持儿童的游戏行为,鼓励儿童在游戏中想象和创造。其实有些游戏也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教学和游戏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可以相互生成和转化的。幼儿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经验也许需要教师通过更加深入的教学去引导幼儿深度体验,教学中需要幼儿进一步学习的经验也许可以演化为游戏。
3
坚持规律,促进儿童有效学习
幼儿能否在环境的影响下获得多样化的经验、能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就是活动区游戏材料的丰富性。为此,广大教师正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以种类多样的游戏材料来保障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以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来保证每个幼儿在使用材料上有均等的机会。但“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究竟该如何把握?我们认为,这需要从幼儿的游戏行为来分析,从游戏行为带来的发展可能性来判断。
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引发儿童的有效学习。在幼儿园众多活动中都有儿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学习是融入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儿童的学习主要不是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认知和理解,而是儿童在行动中探索、发现、交往、表达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不在文本中,而在儿童的具体行动中,没有儿童的行动,没有儿童参与的活动,就没有真正的幼儿园课程。有了行动,儿童就有了学习的可能。但行动不等于学习。课程就是引导儿童做事,但不是做所有的事都称得上学习,不是做所有的事都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只有儿童在做具有挑战的事、力所能及的事、有趣味的事、有思维参与的事、能激发创造的事,才会有真正有效的学习。如果儿童不断重复使用某些材料,不断重复做某些事情,没有做事的意愿,没有思考的过程,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就很难获得新经验。
因此,幼儿园课程实施从本质上说就是创造条件让儿童进入学习过程。儿童是否处于学习的状态,不完全由儿童自己决定,而是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学习观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班级的氛围、幼儿园的环境和材料都对儿童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给予儿童自发、主动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选择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的机会,鼓励儿童投入活动,迎接挑战,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新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对儿童的有效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平衡素养,重点提升专业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素养。当然,教师不可能都是全能的,每个教师都有特定的素养结构。
幼儿园教师的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也就是通识性素养,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
儿童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来自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儿童也主要是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具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和科学知识,对实施课程和支持儿童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还是艺术家,他们有独特的审美愿望和能力,也有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基本的艺术素养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的审美态度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创设的环境能否带给儿童审美的感受,教师对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有没有敏感性,直接影响儿童的美感发展。
当然,幼儿园教师仅有艺术技能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全面提升艺术素养。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教师缺乏艺术素养显然是一种缺憾。
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总体上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前教师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和难点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这其中尤其要关注教师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的转变,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机制,改革和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往期精彩
绘本变动画,智趣阅读系统来了!
教育部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童学慧智慧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