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国家级二等奖】蒙以养正,爱润生命——一场因“爱”而生的幼儿园课程变革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国家级二等奖】蒙以养正,爱润生命——一场因“爱”而生的幼儿园课程变革-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幼儿园创建于1938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园、一级园。幼儿园设一园两点,即朝阳幼儿园本部与蔡家和玺分部,秉承“顺天致性 爱启未来”的办园理念,幼儿园致力践行“爱的教育”办园特色,创生了以“蒙以养正 爱润生命”为价值追求的蒙爱课程品牌。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得到了顾明远、宋乃庆等多位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竞相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核心立场,我园扎根地方文化、立足园本特色,以“蒙以养正,爱润生命”作为课程理念,整合“全面发展”与“个体成长”课程理论,在持续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三线四维五化六载体”的“蒙爱”课程体系,实现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回应。


“蒙爱”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儿童本位”与“高质量发展”诉求

(一)历史镜鉴:幼儿园课程应当关注文化整合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在步入近现代以来,经历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单元中心制课程时期、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分科制课程时期、建构主义和儿童发展心理理论影响下的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正是在复杂面动态的社会文化融合周期中,不断吸纳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从而实现课程创新及质量提升。已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课程发展都会考量以下几对关系:集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游戏和学习、幼儿园教育观念和家长教育观念、政策和实践、外来课程模式与本土化课程模式。四如何将这些课程要素维系在一个和谐关系结构,成为新时代课程变革重点关注议题。

(二)现实诉求:幼儿园课程亟需回归儿童本位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下简称《纲要》与《指南》)颁布以来,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旨,这种关注儿童的活动规律与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观本质上是对以机械式知识灌输、规训惩戒教学手段为主要特点的“小学化”课程的颠覆。在“立德树人”为教育核心要旨的时代诉求下,坚守与回归儿童本位仍是新时代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基本原则。

(三)未来趋势:幼儿园课程需要面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新时代幼儿园课程高质量发展是指幼儿园课程应当在条件质量(如园所环境与空间、师幼比、教师的学历资格与专业发展等)、过程质量(如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结果质量(如儿童身心发展)等方面保持适宜的状态,最终促进幼儿园办学水平、家园共育理念、幼儿身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

“蒙爱”课程变革的价值立场:以“蒙以养正,爱润生命”为旨归

(一)作为传统慈幼精神内涵的“蒙以养正”

《易经·蒙卦》以“蒙以养正,圣功也”道出了儿童发蒙阶段的至高目标就是养正教育这一传统慈幼精神。当下,“蒙以养正”的现代化表达即指从优良传统美德、实际生活所积淀和传承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即“五爱”)人手,让“五爱”与幼儿的生长紧密联系,让其从小养成求真的心性及行为,形成向善的品格和尚美的心灵,最终育成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品质。

(二)作为现代博爱理念外延的“爱润生命”

在传承和创新“以文化人”这一传统育人范式下以“五爱”作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载体,去触及儿童生长的全过程。因此,我园课程以“爱润生命”这一现代博爱理念外延作为课程手段,以促进幼儿生命生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用“五爱”在幼儿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为课程主题,让幼儿在爱的浸润下,厚植爱国情怀,帮助幼儿养成爱自己、爱他人、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断获得“因爱面生”的身心发展动力,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


“蒙爱”课程变革的理论根基:“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整合

(一)对儿童个性化成长的关照

《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在幼儿园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遵循各自的发展速度,生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秉持差异化的活动兴趣与学习品质。因此“蒙爱”课程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力图通过提供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支持和引导不同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适宜的发展水平,比如以“悦纳自己”为导向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倾向。

(二)对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思考

《指南》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当关注领域、目标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蒙爱”课程以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为理论根基,强调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展形象思维以及在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的活动中发展逻辑思维,另一方面要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蒙爱”课程变革的实施路径:“以爱育人”的体系构建

(一)“蒙爱”课程的基本样态

一是以爱育人的课程目标。确立“五爱五心”基础性目标和年段发展目标,以爱育人为基点,以社会性情感培养为核心,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在浸润式学习中滋养幼儿“爱自己、爱他人、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成为“开心、信心、言心、慧心、巧心”的新时代中国娃,为生命成长铺就“蒙爱”之路。

二是厚植本土的课程内容。“蒙爱”课程注重结合巴渝特色,弘扬传统文化,采取浸润式的教育模式,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条主线,以“悦纳自己、关爱他人、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自然环境、科学探究”六大版块人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丰富的地域文化、抗战文化、书苑文化等人文资源,和缙云山、嘉陵江等自然资源,开发了“亲亲嘉陵江”“北碚剪纸”“童年的味道北泉面”“北碚河水豆花”“腊梅飘香”等30余个主题活动课程。向儿童浸润地域与国家的深厚文化,萌发“善的品行”和“美的心灵”。

三是多领域综合、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施。“蒙爱”课程探索出“四维五化”实施模式。结合五大领域教育,通过“单元主题教学活动、特色文化活动、馆园实践活动、环境创设活动”四个维度的途径,采取“游戏化渗透、浸润式学习、家园型互动、本土化资源、过程化审议”五种课程实施策略,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将课程向社区延伸,拓宽教育空间,拓展教育资源,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场馆社区,将教育渗人现实环境中,让幼儿在实践中吸收、内化、习得经验。

(二)“蒙爱”课程的体系构建

一是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幼儿的教育源于生活幼儿教育即生活教育。园所充分挖掘所在区域周边的实践基地,如北碚公园、嘉陵江、北碚图书馆等自然景观和人文场所,在已有的社区资源中生成潜在的、符合幼儿学习兴趣的课程,如公园赏花、嘉陵江探秘图书馆借书,幼儿与所在地方的资源密切联动,生发出无限的教育契机。

二是营造儿童友好型课程空间。“蒙爱”课程根据儿童兴趣和经验发展特点,一方面提供了幼儿能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空间,如通过教师放权、技术手段赋权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不断获得与更新活动经验:另一方面提供了“家一园一校一社”多方搭建的物理空间,幼儿园串联所在区域的家长、社会组织和机构等构建“儿童优先”的共识,包括加大基础设备投入与完善公共卫生措施保障儿童高质量发展,并且通过群策群力为儿童创设不同主题的游戏活动空间等。

三是关注课程探索过程中的幼儿主体地位。在“蒙爱”课程中,课程的生成源于幼儿,推进也是在幼儿积极探索中进行的。例如在“探秘防空洞”课程中,幼儿在和同伴聊天过程分享自己发现的秘密–北碚下半城有许多像山洞一样的洞洞,这个秘密也逐渐演变为集体的困惑,并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带领孩子们开启了防空洞的探秘之旅,“哪里有防空洞?为什么有防空洞?住在防空洞有什么感受?目前的防空洞能做些什么?”等。可见,从课程的缘起、目的与计划到课程的开展、推进和总结,幼儿始终扮演着发现者、探索者的主体性角色,而教师也为幼儿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支持与引导,成为幼儿的高质量陪伴者。

四是强调课程实践中的家园对话。在“蒙爱”课程的实施中,积极引导家庭主动卷人,以期在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达成一致共识,通过家园合力保障课程的稳步开展。例如在“碚城温泉”的主题课程中,课程缘于幼儿在节假日体验了所在地方的温泉,并将这段经历公开分享。教师在对全班进行经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幼儿对于“家乡的温泉”的兴趣,在园所倡导下,家长主动带领幼儿了解温泉的形成、类型、价值,并进行了实地体验,幼儿也在总结自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记录、主题展览、开放日等形式公开表达与分享,课程也在家园共育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孕育着更多的集体智慧。

五是紧扣“立德树人”的课程实践旨归。“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逻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蒙爱”课程紧扣“加强幼儿自身品德修养(为人),厚植幼儿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两个实践向度,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条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一是构建以“求真、向善、尚美”为纽带的和谐师幼、同伴家园关系;二是培育幼儿养成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是启发幼儿生成关注、爱护、改善自然环境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三)“蒙爱”课程的实践途径与策略

首先是课程实践途径方面。在“蒙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探索出“单元主题教学活动、项目特色活动、基地实践活动、环境创设活动”四个维度的实施途径,每个版块结合五大领域进行“蒙爱”课程实施。一是单元主题活动:蒙爱课程主要依托于单元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具体根据本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以三条主线人手,各年龄段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二是项目特色活动:在开展蒙爱课程单元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将项目特色活动戏剧、剪纸、科技小实验、武术、围棋迎春花广播站、节日活动等融入其中。抓住关键时机的教育,蕴含巨大的教育价值。三是基地实践活动:基地实践活动是蒙爱课程实施中的有益拓展。幼儿园蒙爱课程基于幼儿的生活、兴趣和认知水平以弘扬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地处母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拓宽教育空间,拓展教育资源开展课程实施。四是环境创设活动:爱的教育环境创设活动也是“蒙爱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园所环境、班级区角环境创设和家庭环境三部分。

其次是课程实践策略方面。一是游戏化渗透策略在“蒙爱”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以游戏理念和方式进行寓教育于游戏中,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的有机整合。二是浸润化学习策略:以“知情意行的心理因素为线索,从寻找教学心理机理,探索教育规律,走进幼儿世界,关注幼儿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中学习。通过各种浸润式学习策略,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动力,在实践中享受蒙爱课程的熏陶。三是家园化互动策略:已有研究认为,家园共育能充分考虑原生家庭的情感要素及其与幼儿园教育专业因素的结合,通过形成教育合力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四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需要以幼儿发展为核心,搭建家园互动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四是过程化审议策略:为了解决教师们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中的困惑,幼儿园课程管理团队制定了课程审议制度,通过园级、年级组、班级三级审议,及时加强对课程的指导,从问题解决、课程决策人手,选择适宜的课程资源,把控课程内容科学性实施有效性和幼儿发展适宜性,提升课程质量。五是本土化资源策略:幼儿园遵循《指南》等文件中“活动即课程”的指导思想,将课程向社区延伸。充分利用社区本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母亲河、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作为天然课程资源,让幼儿在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本土资源中吸收经验,内化习得生活教材的丰富意蕴。


“蒙爱”课程变革的经验省思:“国家意志一园本特色一童年生活”的和合之道

(一)将国家意志贯穿课程体系始终

幼儿园应该充分理解自身在国家意志引导下所应承担的课程角色,从包括理解与认同政策要求、改造与开发园本课程、收集与整理课程资源、设计与决策活动方案、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诊断与优化教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课程能力,四从而保障国家意志的有效落实和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园本课程聚焦于不同利益主体需要

园本课程是我国幼儿园的主要课程实施类型,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范围依然是整个园所。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创生的探索中,应该合全园之力,加强园内的集体备课以及不同教师之间的同题异构,鼓励园内特别是同轨班级教师之间互通教育资源,共同探寻同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最佳组织方式,这样能够促进园本课程的系统建构和不断完善。”此外,家长、社区、小学以及幼儿自身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观点也应当被充分考量。

(三)构建以儿童生活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和合样态

园本课程应通过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共同体实现园本课程的同创共生。因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首先珍视儿童生活的独特价值,因为园本课程强调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探索,在精神世界中自我实现,这就需要园本课程立足包罗万象的儿童生活世界,与儿童的现实需求与兴趣发生关联。四其次,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社区资源等都在形塑着幼儿园课程的样态,因此,这需要园本课程的利益主体摒弃“单向度”的课程理念,构建“儿童与社会”“科技与人文”“国家与地方”“外来与本土”之间的和合关系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机会在课程实践中自主探索,并培养儿童应对未知世界与可能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越,杨伟鹏,社会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研究和启示围1幼儿教育,2022(09):39-43.

[2]孙芳龄,雷雪梅,张官学等,家因共育的实践意义与开展策略 [|.学前教育研究,2018(07):70-72.

[3][4]彭云,基于国家意志和园本实际的创生–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施取向的基本理解[1.基础教育参考2021(01):68-71.

[5]刘丽群,周先利,校本课程深层开发:何以可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6):92-98.

[6]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


本文源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作者:李晓林(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幼儿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磅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图片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优师教研(微信同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国家级二等奖】蒙以养正,爱润生命——一场因“爱”而生的幼儿园课程变革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