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灵幼苗
共筑成长暖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作为幼儿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那么,在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呢?万隆乡幼儿园为家长们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小知识。
聚焦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洞察成长信号
1.注意力分散型好动
3-6岁幼儿正处在探索欲旺盛的阶段,部分孩子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状况。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可能会被窗外飞过的小鸟、飘落的树叶深深吸引,频繁离开座位;情绪上也容易大起大落,前一秒还因得到小贴纸开心不已,下一秒可能就因同伴的无意碰撞而哭闹;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难以长时间安静地参与一项活动,喜欢在教室或家中跑来跑去、爬上爬下,通过大声叫喊、搞怪动作吸引他人注意。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过度表现,家长和老师就需要关注并加以引导。
2.敏感焦虑情绪
处于陌生环境或面对新挑战时,幼儿的焦虑情绪尤为明显。比如入园初期,有些孩子会因与家长分离,出现持续的哭闹、拒绝进食、难以入睡等情况;在集体活动中,害怕被老师提问、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被同伴嘲笑;对生活中的小事也充满担忧,像担心玩具被别人抢走、害怕天黑等。他们常常无端哭闹,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过度关注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烦恼。
3.人际交往困扰
幼儿在与父母、老师和同伴的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在家庭中,过度依赖父母,难以接受家长的批评;在幼儿园里,与同伴相处时容易因争抢玩具发生冲突,表现出排斥、攻击行为;有些孩子则过于内向,不敢主动与同伴交流,常常独自玩耍,久而久之可能形成不合群、怯懦的性格。这些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攻击性行为倾向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精力充沛,喜欢通过恶作剧引起他人关注。他们可能会故意推倒同伴搭好的积木,破坏班级的装饰品;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直接动手推搡、打人;说话时也喜欢用讽刺挖苦的语气。这些行为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不利于自身良好性格的养成。
遵循幼儿心理健康
“六不要”原则
“六不要”原则
1.避免过度关注
过度的关心易让幼儿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例如在家庭中,若全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立刻满足,容易使其变得自私,不懂得考虑他人感受。家长应适度给予关注,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同理心。
2.不强迫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强迫他们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如让3岁孩子长时间静坐学习写字,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提供合适的挑战,让孩子在成功中积累自信。
3.杜绝打骂教育
打骂孩子会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变得胆小怯懦。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可能会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出现说谎、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家长要控制好情绪,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4.拒绝欺骗恐吓
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走”“警察会来抓你”等话语吓唬孩子,虽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但会破坏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信任。一旦孩子识破这些谎言,以后家长的教导将很难被孩子接受。
5.不对孩子喜怒无常
家长情绪忽冷忽热,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的错误一笑而过,心情不好时则严厉斥责,这会使孩子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也容易不稳定。家长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稳定的情感环境。
6.不代替解决困难
当孩子遇到困难,如拼不好拼图、系不好鞋带时,家长不应直接动手帮忙,而是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再逐步提供思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自信心。
科学应对
助力幼儿心灵成长
1.用心倾听,平等对话
家长和老师要放下权威姿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孩子说“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不要立刻批评,而是耐心询问“为什么呀?可以和妈妈说一说吗?”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敞开心扉。
2.调整期望,接纳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避免说“你看某某多厉害,你怎么就不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接纳和爱中成长。
3.引导情绪,合理释放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这很正常”。然后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如可以教孩子说“我生气是因为……”。同时,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做鬼脸等。
4.创造机会,促进交往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社区活动,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孩子能学会分享、轮流、协商等社交技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在公园组织几个家庭一起野餐,让孩子们共同布置场地、分享食物,在互动中增进感情。
实用情绪处理小妙招
应对方法1:注意力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有趣的体能活动。比如在室内玩“障碍爬行”游戏,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物,让孩子爬过去;或者到户外踢踢球、追逐跑。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会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出来,心情也会逐渐变好。
应对方法2:情绪冷静法
和孩子一起打造专属的“情绪小天地”,它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铺上柔软的地垫,放上孩子喜欢的玩偶、绘本。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引导他到这个小天地里待一会儿,冷静下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陪伴在旁,轻声安抚,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应对方法3:画图处理法
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给孩子准备画笔和画纸,让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孩子可以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画完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画中的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应对方法4:情绪表达法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比如在晚餐时,和孩子分享“今天妈妈工作上遇到了一件不太开心的事,我觉得有点累”,然后引导孩子说一说当天的心情。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石。让我们家园携手,以科学的方法、温暖的陪伴,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心理成长瞬间,为孩子营造充满爱与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在阳光下绽放灿烂笑容,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
– END –
编辑:刘甜
一审(校):刘珍珍
二审(校):付 婷
三审(校):黎忠德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