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育己讲堂”,“设置星标”,快速找到我
作者:郑寰丨排版:育己小姐姐
大家好,我是郑寰。今天我想为你分享一个我自己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故事。
孩子上了幼儿园/上学,家长就要开始处理孩子的个性和幼儿园、学校的规则之间的问题。我女儿当时上的是华德福幼儿园,我非常喜欢,也在里面得到了很多滋养。到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华德福幼儿园实在是太远了,便就近送了家附近的公办的幼儿园。
我对公办幼儿园是不太了解的,但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发现公办幼儿园的老师也是非常用心的,这让我放心了不少。幼儿园里比较多的塑料玩具,我就问老师能不能带一些木质的玩具过去,老师们也欣然同意了。
最近,幼儿园老师发微信给我,她有些担心孩子的规则感的建立。第一次,老师联系我,说孩子不午睡。平时在集体活动的时候,也经常不守规则。老师觉得可能是家里的规则引导建立的不好,让孩子可能缺乏遵守规则的习惯。
妈妈收到老师信息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紧张。那天老师是晚上11点给我发了好多的语音。我一看这个时间,心想,估摸着老师是被折腾坏了,才会这个时间联系我。我说:“老师,你这会儿联系我,肯定是受不了他了是吗?“ 我觉得老师已经非常有耐心了。都过去一个半学期了,才开始和我们说这个事儿,老师在幼儿园应该是引导了很多次,但是效果不佳,才会和家长求助。
我也很理解老师,我说:“这孩子一出生就是自己说了算的。比如一岁半时,没有一顿饭认真吃,生长曲线却是好的,如果你决定饿着他,他可以三天不吃饭。老师,我完全理解你的痛苦。”我说我们家里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这个规矩的问题,规矩还是很重要的。
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儿子中午不午睡,还要下楼到操场闲逛,但老师不放心,就得跟着他。
我就问我儿子:“宝贝,听说你午睡的时间会楼下去闲逛。”儿子说:“是啊。” 我说:“老师担心你,所以一直会跟着你。”儿子说:“我并不需要老师跟着。”我说:“是啊,你是觉得没有需要,但是老师的工作是要保证你的安全。”
我又问:“那你们班几个老师呢?”儿子说:“三个。”
“几个孩子?”儿子说不知道。我说,“大概有二十来个。现在你用掉了一个老师,剩下的二十个孩子分两个,老师就不够分了。”
然后我说:“你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老师不够用的问题呢?”儿子说:“那我不下去逛就可以了。”
结果,他真的到现在为止,都没再下去闲逛过。我觉得孩子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做,还能够做到,真的很厉害。
这周老师又联系我,那天老师批评了他。老师说他这么特立独行的,会打乱老师的教学节奏,以及再次和我强调了家里规矩的事儿。
儿子回到家,我就问他:“今天心情怎么样?”儿子说:“心情不好。”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总是批评我。”我问:“哦,她说的什么道理,批评你?”儿子说:“她说得没道理。”
我就站在儿子的角度说:“老师没道理就批评你啊,那真是太不对了。”
儿子看我站在他这边,就拉着我讲了一大堆。
在他讲的一堆话里,有一句话很关键——我为什么要听她的?
儿子问我:“妈妈,不是你说了算吗?为什么是老师说了算?”
我心里默默吐槽:你小子太狡猾!曾几何时我能说了算的?家里不都是你自己说了算的吗?他想拿我去压老师!太狡猾了。
我说:“在家里我怎么记得都是你说了算呢?幼儿园是老师的地盘,妈妈要进去,先得过保安那一关,但是妈妈打不过保安。怎么办?”儿子说:“经常有其他家长到幼儿园里讲故事的,你可以装成讲故事的家长混进去。”
于是,我们一起想了一些方法,看看如何可以把幼儿园变成自己的地盘。
最后我说:“幼儿园是不是也不完全是老师的地盘?”儿子说:“是啊,她也有领导的。”我说:“是啊,她也有领导的,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看来她也挺无奈的啊。”
我们想了很多方法,最后儿子认清了一个现实——老妈干不过保安,混不进去,即使混进去,也只能混进去一次。
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最终同意在幼儿园里可以遵守老师的规则,回到家,再自己说了算。
每个孩子的脾气是不太一样的。我女儿就是很梦幻的那种,满脑子都是独角兽和飞马。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跟我说:“妈妈,玩具都是假的吶。”意思是让我不要那么幼稚,而且很早就非常有逻辑!
基于我对儿子的理解,在他这儿,只有“他想做,并且能做到的事”,和“他能做到,但是不想做的事”两种情况。所以,他自己想做,这事儿他就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是不想做。而他的卡点在于:我为什么要听老师的?
所以沟通的时候,主要就是围绕着“能不能不按老师的规矩办”这个主题来讨论。
我妈全程在旁边看着我的沟通,沟通完了以后,她问我:“你这么沟通,有什么原理吗?”
我说:“先谈心情啊。你直接给要求,人家说都不想跟你说了。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心情肯定不好,而且肯定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被批评。所以先回应他的心情,让他可以多说一些。说的时候,他会把自己为什么不遵守老师的规则,为什么不配合老师工作的原因说出来。”
孩子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听老师的”,那这时候我们讨论的不是“为什么必须听老师的”,而是“我们能不能不听老师的”,全家人一起帮他想办法不听老师的。
但是,发现愿望很美好,现实很困难——妈妈打不过保安。那,怎么办?
所以,在我们暂时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在保持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也需要试着去适应环境。
其实孩子能提出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听老师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啊。孩子本来就在发展之中,他需要去探寻自己的个性和规则之间的平衡,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探索,也是需要给他空间去思考,以及在必要时和我们讨论的。
之前在奇遇日的时候,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去适应环境,孩子应该发展自己的个性,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听老师的?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当女儿以前在学校里的环境不利于女儿个性和天赋发展的时候,女儿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请了一年的假,做Homeschooling。那一年,我们跑去肇庆的客栈,或者住在山上,乡村,我们一起去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自己学习,孩子也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非常好,也是非常自由快乐的。
后来女儿三年级回到学校,她也知道,学习其实有很多选择,她可以选择回到学校,也可以选择自由学习,学校的要求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回到学校里,有有意思的科学课,有同学们,有快乐也有一些苦恼和失望,但是始终,她知道了,自己是有选择的。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让孩子可以看见自己,然后和孩子协商着,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要如何在保留自己的个性和适应规则之间做一个适应?我们总是在为孩子的脚选鞋子,而不是削足适履。
我女儿说,先把小学读完,再考虑要不要念初中,我说完全没有问题,这都是你可以选的。而她选择去读书,和同学们在一起,不是因为她必须去,而是她自己觉得那里有让她愿意去的原因。
说到女儿的学习,昨天女儿的语文试卷拿回来,错了不少题,老师让把错题抄出来重新做。
我说:“那我帮你抄吧。”我女儿很抱歉地看着我说:“妈妈,那你就要辛苦了,错题不少呢!”于是她进去写作业,我帮她抄题目。
我抄题目的时候就觉得……这都是些什么题目啊?就是咱们小时候的那些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抄着考卷,都不想抄了!觉得浪费时间!
我很同情我女儿,我说:“我知道为什么你语文考试考得分数不高了。这试卷的水平太差了,实在是不想做。”我女儿笑着说:“是这样的。”
好好的一段文字,给解剖得七零八落的,然后非要安上一个“这句话什么意思”。我每周写几万字的文章,自认为语文不差,让我去做他们的语文题,我也觉得很煎熬!煎熬!
有一次我回家,看到女儿在看一本大厚本的书,讲的是革命故事,看到最后一章了。昨天她拿着书在看小王子,看得津津有味。我问女儿,“为什么这些书你能看得进去,字都认识,语文考试却不认识?”女儿说:“因为这些书有意思,就算字不认识,我也愿意去猜,去认识。”
孩子的阅读量很大,对文学有着很高的敏感性,但是语文考试成绩不好。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我觉得是语文考试的问题。每次看她们的语文教材,看她们的考卷,我都有一种——文学就这样被糟蹋了的感觉。很强烈也很真实!
好好的书,被“节选出来”,没头没尾。然后就这样的一个“节选”,还要被“解剖”成一句一句的。美感?哪里还有美感?!
我突然想起之前某年高考时被送上热搜的“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作者巩高峰本人在做完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我写的小说,我写它的时候心里很干净,一片空白,所以没想过意义,也没有刻意用技巧和词语体现什么,甚至没想过这样结尾会有什么好处。……高考很大,可对人生来说,也就是刚刚上路吧。”
我又想到了最近在看欧文亚隆写的《叔本华的治疗》。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得知自己得了黑色素瘤。
他去翻看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主人公说:“尼采会把许多对立的观点提出来,由读者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决定如何理解和接受。现在,他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心态重读此书,眼前的死亡激发了一种全新的,醍醐灌顶式的阅读体验。”
伟大的作品,都不是在告诉你什么道理,而是让每一个不同经验的人,看着它得出自己的体会。
你在每个阶段去看《红楼梦》,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红楼梦》。你在每个阶段去看《道德经》,都会看到不同的《道德经》。
我两个孩子都在公立幼儿园和公立小学里读书。说实话,幼儿园和学校都还是不错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但是,确实也有一些现实的困难并不尽如人意。我也不太会像以前那样,搞得老师很为难了。
但是,如何在这些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让孩子看清楚自己,我觉得是家长的责任。
我们需要抓住关键,关键不是如何让孩子被塑造成学校或者幼儿园想要的样子。而是如何在保留孩子最大的生命力和潜能的基础上,让孩子可以和环境做一些适应。
就像我女儿,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但是她还是去上课,还是去考试了。儿子,也知道幼儿园的地盘,要听老师的。虽然,如果我们可以给他换个幼儿园,也许就有完全不同的规则,孩子就会成为幼儿园的主人。但是,在现实中,在保留自己特点的同时,学会适应环境也是孩子的一种能力。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知道你们也有很多话要说,欢迎你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感触和故事,也感谢你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本专栏是育己讲堂公众号新开专栏,将为你带来育己老师的育儿故事和育己系妈妈的育儿故事,帮助你将育儿理论和实践结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请联系育己讲堂文殊(wx:yujishequ),文末可扫码。

育己社区是育己讲堂付费父母社群,包含父母课程、七大书院会员群、读书会、主题直播、学姐分享、线下活动、咨询和答疑服务等内容,为父母提供促进性、抱持性、浸润式的学习成长环境。
育己社区七大会员书院群,分别为李倩老师母乳喂养、张真子老师母婴睡眠、张淑一老师辅食喂养、克莱因蓝野生育儿、沈欣老师女性职场、郑寰老师自我实现,以及叶敏捷院长爸爸成长。
还没有成为育己社区会员的你,欢迎你扫码加入我们!

“昔孟母,择邻处”,育己社区为你提供野生育儿、抱持育儿的环境,让我们看见你的需求,从而让你看到孩子的内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育己讲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