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
来自专业教师的教育笔记
“学习故事”是柠檬猫益智课程评价体系内的重要成员。我们希望借此专栏,与大家分享柠檬猫研发团队成员撰写的基于儿童真实游戏行为的学习故事,并希望将它作为起点,将学习故事的接力棒传下去,与全国各地的幼儿园教师共同探讨、分享儿童游戏行为中的学习故事,分享儿童作为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成长轨迹。
让我们携手,真正理解学习故事,无论是站在风口,还是风潮已过之时,关于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故事,一直有写下去的动力,与满满激情。
让我们携手,让学习故事通过益智游戏,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通过真实的观察,写出充满反思精神的学习故事,真正体察儿童、真正助力儿童在游戏中的阶梯式发展!
观察对象:中班 小易 芯芯
观察缘由:“小蜜蜂大作战”是见缝插针游戏的升级玩法,它的游戏目标是比比看谁最终能获得更多数量的俯视小蜜蜂数。相对于基础玩法,它的难度更上了一个台阶,儿童在放置积木时,不仅需要考虑积木的形状,更要关注对方和自己的小蜜蜂所处的位置,而小蜜蜂的分布又与积木的形状相关,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积木的放置方式,让儿童在游戏时需要思考的条件又增加了一个。此外,“小蜜蜂大作战”进一步提高了游戏的竞争性,孩子们在遮挡、放置积木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交锋,也带来了更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仙仙老师希望能通过这次观察看到孩子们在竞争性更强的游戏中相互学习的方式以及他们共同发现的游戏奥秘。
投放材料及玩法:两名儿童游戏,一方拿绿色积木,一方拿黄色积木。轮流插入一个积木到棋盘中,最多摆放四层高。积木不能插到棋盘以外,也不能腾空放置。二人都不能再插入积木时,俯视底盘内小蜜蜂数目最多者获胜。
观察要点:
1.规则理解。通过儿童摆放积木块的方式以及儿童之间的对话,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新的游戏获胜条件,即“俯视底盘内小蜜蜂数目最多者获胜”,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否围绕获胜条件展开。
2.对游戏材料的分析。在见缝插针玩法的基础上,观察儿童是否观察小蜜蜂在积木块上的位置,能否借助已有的积木块,将小蜜蜂朝上放置。
3.对游戏策略的理解。重点观察儿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是否观察对方的积木块对自己的影响,是否有意识地遮挡对方的小蜜蜂或者使自己的小蜜蜂处于安全的位置。
教师支持要点:
【游戏中】
1.引导儿童关注自己及对方的行棋是否符合游戏规则,重点观察是否有超过四层的积木。
2.引导儿童思考如何在不超过四层积木的前提下放置更多小蜜蜂或遮挡对方的小蜜蜂。
3.引导儿童关注“已经有几层?还能放几层?”思考积木形状、摆放方式与积木层数之间的关系。
【游戏后】
1.和儿童一起回顾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如:如何遮挡对方的小蜜蜂?如何避免被遮挡?积木的层数与形状之间的关系等。
2.尝试探索合作的玩法,一起讨论合作和竞争玩法之间的差异,朋友要一起怎样做才能获得更多小蜜蜂。
3.鼓励儿童在日常游戏之后总结游戏中的得失与关键经验,鼓励朋友间的经验分享,尝试将总结关键经验的习惯迁移到一日生活活动中。
发生了什么
见缝插针游戏在梨子班的区角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中班的小男孩小易和小女孩芯芯都已经对见缝插针游戏的第一种玩法(比比谁能放更多积木)非常熟悉,在学习了第二种玩法(小蜜蜂大作战)之后,他们都很希望能够和朋友一起挑战,看看谁更厉害!自由游戏的时间,他们相约一决高下,芯芯使用黄色的积木,小易使用绿色的积木。
游戏刚刚进行到第二回合,芯芯(黄方)已经放了好两块积木,她的两块积木均采用“平躺”的方式放在了底盘上,或许受“见缝插针”第一种玩法的影响,芯芯选择的两块积木是结构稍复杂的积木,这样可以避免结构复杂的积木在游戏尾声难以放入的问题,但目前她的两块积木上的小蜜蜂都没有朝上。而小易(绿方)第一次放置的积木是有四层高的L形积木,长的一端朝上,有一只小蜜蜂出现。在放下第二块凹形积木时小易开心地说道:“我有两个要出现了!”(图1虚线)小易十分关注自己的小蜜蜂出现的数量。
图1 小易摆出了朝上的两只小蜜蜂
芯芯听到小易的话,拿起一块小鸭子形积木架在已有的黄色积木上,出现了第一只朝上的黄色小蜜蜂。就在这时,小易说道:“对不起啦!哈哈哈!”边说边将一块小方块放在了刚刚芯芯出现的小蜜蜂上(图2)。芯芯有些不甘心,想将小易的积木拿走,小易又将积木盖了回去:“对不起啦!把你盖住了,我又多了一个”。
图2 小易盖住了芯芯的小蜜蜂
芯芯不甘示弱,又放了一块儿T字形的积木,突起的部分朝上,又出现了一只小蜜蜂。小易看到芯芯的积木,很激动地拿起一块小L形积木,倒扣在芯芯刚出现的小蜜蜂上,开心地说道:“正好也能盖住你!”
图3 小易用倒扣的L形积木盖住芯芯的小蜜蜂
在被小易接连盖住两只小蜜蜂之后,芯芯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盖住小易的小蜜蜂,于是芯芯先转动了底盘,观察小易的哪些积木可以被盖住。她拿起一块大L形积木,向小易刚刚做的一样倒扣在小易的小蜜蜂上,得意地说道:“我也可以盖住你的!”小易立刻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他一边点数积木的层数一边指出芯芯的黄色积木盖上之后已经超过了四层,顺手将芯芯已经放好的积木取出递还给芯芯。芯芯接过积木,将积木上下调转之后,放在了底盘上一块1×2的空格里,说道:“这次可以啦!”
图4 在小易的提醒下 ,芯芯将积木换了个位置
又轮到芯芯放积木时,她拿起一块小L形的积木,本想和刚才一样尝试遮挡小易的小蜜蜂,但是在多次摆放尝试之后,芯芯发现要么会超高,要么会悬空,于是将积木放在了底板中央的空格里。小易看到芯芯放好了积木又说道:“我也有个办法,我也要把你盖住哦!”小易先是拿了一块积木试试,发现不行之后,选择了一块5格大鸭子形积木,盖在了芯芯的小蜜蜂上(图5)。
图5 小易第三次盖住芯芯的小蜜蜂
游戏继续,芯芯将最后一块4格高大柱子积木竖立放置,占领了底盘上最后一块空格,开心地说:“这下你就挡不住我了!”芯芯意识到当小蜜蜂出现在第四层时,小易就没有办法挡住她了(图6)。
图6 芯芯的小蜜蜂刚好出现在第四层
慢慢地,芯芯的小蜜蜂也逐渐多了起来,此时她又尝试去遮挡小易的小蜜蜂,于是她用一块小L形积木倒扣在小易小蜜蜂上,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一次遮挡。
图7 芯芯的第一次成功遮挡
小易看了看自己手中剩下的积木,也拿起一块4格高大柱子积木尝试竖立放置,但是他放在空缺处之后发现积木高出了一块,自言自语道:“下面已经有一块了,加上就5层了,不行。”于是小易拿起一块2格高小柱子填了进去,刚好三层,没有超高(图8)。紧接着,芯芯在观察之后选择了一块3格高中柱子积木放在原有的积木上,小蜜蜂又一次刚好出现在第四层(图8红圈),芯芯高兴地说道:“你又不能盖住我,耶!”这说明芯芯已经在有意识地将小蜜蜂“送到”第四层了。
图8 通过计算和尝试,小易选择了更合适的积木
“我还有三个(积木)”,小易一边选积木一边说道。但是他试了每一块积木,都不能再继续放了,放积木的机会又回到芯芯手中。芯芯用一块单元积木又盖住了小易的一只小蜜蜂(图9)。到这里,两位朋友手中的积木都不能再继续放了,芯芯和小易开始数自己和朋友获得的小蜜蜂数量。两位朋友都获得了6只小蜜蜂,刚好是平局!
图9 芯芯又一次遮挡住了小易的小蜜蜂
游戏结束之后,两位朋友都希望再来一局分胜负,但是仙仙老师请他们先等等,一起观察手中剩下的积木块,一同回顾一下刚刚的游戏。小易先拿起刚刚那块没能成功放置的大个子积木说道:“它太高了,没有地方可以放了!”仙仙老师顺势问:“请你们想一想,如果现在底盘是空的,这块积木可以怎样放?”“可以横着,也可以竖着”芯芯回答道。“那你们想要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仙仙老师继续追问。“当然是竖起来,这样才会有小蜜蜂在上头,但是已经放不上去了”,小易说。仙仙老师转动底盘,找到了芯芯放置的大个子积木问道:“就像芯芯这样放对吧,那想一想,这块积木需要几层的空间?(图10)”“4层啊!”小易回答道。“这就对啦,那当你想竖着放时,这块积木要放在哪里呢?”仙仙老师继续问。“最下面”,芯芯给出了答案!
图10 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4格大个子积木的摆放特点
接着,两个小伙伴进行了第二轮的游戏,游戏开始不久,芯芯就主动尝试遮挡小易的小蜜蜂,观察之后,芯芯发现小易的小蜜蜂在第三层(一块黄色积木加两块绿色积木,刚好三层),于是她挑选了一块大L形的积木,倒扣过来刚好遮挡住小易的小蜜蜂!并且过程中都有仔细数格子数,确认层高。
图11 倒扣的大L形积木刚好遮挡住小易的小蜜蜂
学习了什么
到了中班,儿童的游戏逐渐从小班的独自游戏转向与同伴一起的游戏,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见缝插针材料提供了儿童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机会,丰富的玩法提供了合作与竞争的机会。合作中的分歧为儿童不同想法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样,竞争性游戏中的博弈也为儿童提供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契机。
通过观察芯芯和小易的游戏可以看到,游戏之初,小易的“进攻”姿态明显,在芯芯还没有一只朝上的小蜜蜂时他就已经摆出了3只小蜜蜂,芯芯随后摆出的小蜜蜂也被小易接连遮挡。而芯芯开始时并没有着急摆出小蜜蜂,而是延续了见缝插针第一种玩法中收获的策略——先将结构复杂的积木平铺在底盘中。在小蜜蜂被小易遮挡后芯芯意识到游戏的目标是摆出尽量多朝上的小蜜蜂,她观察到放在第四层的小蜜蜂无法被遮挡之后,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蜜蜂放置在安全的第四层,与此同时也开始尝试遮挡小易的积木块。虽然并不如小易那般熟练,芯芯还是在游戏中完成了两次遮挡,并且在第二次的游戏中更加主动地“出击”。可以说,小易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进攻”姿态影响了芯芯的游戏思路,使她从一开始的“只顾自己”转向“避免被对手遮住”,最后萌发出“尝试遮住对手小蜜蜂”的发展路径。
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是在非正式的实践活动下积累的数学经验,其中游戏是儿童学习、掌握以及发展数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建构游戏中儿童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并不仅仅限于“几何空间”维度,关于见缝插针游戏与“几何空间”的学习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这一次的观察中更想和大家分享建构游戏如何支持儿童在“数与运算”维度的发展。
在“小蜜蜂大作战”玩法中,不管是芯芯意识到“第四层不会被遮挡”,还是孩子们选择合适的积木遮挡对方的小蜜蜂,其中都涉及对“已经有几层?还能放几层?有没有大于四层?”的思考。一开始,孩子们还是用积木去比一比并结合小手点数的办法,随着对游戏更深入的探究,孩子们甚至能够通过目测直接进行判断。见缝插针材料在设计上也支持了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数运算能力的发展,积木块都是由一块块单元块组合形成,孩子们能够清晰地感知积木块之间单元块数量的差异,当不同的积木放在一起时,孩子们也能感受到积木长度与单元块数量之间的关系。
此外,仙仙老师还发现,与刚接触见缝插针游戏材料时相比,孩子们选择积木的时间变得更短了,这说明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块什么样的积木。相比一开始随机地选择积木、随机地尝试与放置积木,孩子们选择积木的目的性更明显,或许这还从侧面说明他们心理旋转能力的增强。心理旋转能力是指把一个物体或图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加以旋转之后对可能出现的图形形状的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自己需要的积木具备哪些基本的特征,再从剩下的积木中选择具有所需特征的积木。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们选择积木时具有完全脱离了随机性,只是相比最开始的游戏,他们的能力在一次次的观察、尝试与反思中得到了提升。
如何进一步支持他们
【引导反思】小易的两次游戏结束之后手中都剩下了两三块没有办法继续放入的积木块,可以在游戏后引导小易反思为什么这些积木块没有办法放置,怎样放置这些积木块才能为自己多增加两只小蜜蜂。
【合作游戏】小易很擅长在游戏中遮挡对方的小蜜蜂,那如果尝试在游戏中和朋友一起摆出尽量多的小蜜蜂时,小易又会怎么做呢?他又会怎样和朋友一起合作,一起发现哪些游戏的奥秘呢?
【引导反思】芯芯在与小易的游戏中多次被小易遮挡小蜜蜂,她能够意识到第四层是安全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引导芯芯关注那些被遮挡的积木为什么“不够安全”,可以有哪些办法让自己的小蜜蜂避免被遮挡。
【探索新玩法】芯芯在统计小蜜蜂的数量时发现,四周的积木块上也可能有小蜜蜂出现,还数了数四周的小蜜蜂。可以鼓励芯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将获胜条件设置为:从五个面看,谁的小蜜蜂最多谁获胜。这样的玩法可能会更加灵活,又会和孩子们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让人很是期待!
游戏实录
往期回顾
-坚持实践中的游戏精益研发-
【开学认真季】如何运用一款数学棋支持三种儿童的发展·数概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