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是:
关注儿童——儿童和学习;
关注教师——评价过程。
关注学习者:儿童——5个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领域
“大家都想着要把6岁的孩子培养成独立的阅读者,并且为此恐慌和焦虑。我们需要小心这种以牺牲其他重要能力发展为代价、赋予读写学习特殊地位的做法会带来的影响。同时,探究将儿童现有知识、能力和兴趣融入课程设计的方法。”
——库默(p.46)
“心智倾向”(disposition)来源于发展心理学,是我们常说的气质、性情。“和学习知识、技能相比,心智倾向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它们可以被视为思维的习惯,是用一定的方式对情境做出回应的倾向。”
——莲·凯兹(LilianKatz,1988,p.30)。
“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与情境相关的学习策略和动机相融合。
学习者儿童从中:
识别;
选择;
编辑;
回应;
抵制;
寻找和建构各种学习机会。
5个有助于学习心智倾向的领域是:兴趣、参与、坚持、沟通、责任。
领域一——兴趣
“兴趣”是吸引人们投入到工作(任务中)。
“兴趣”是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的第一个领域。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兴趣源自渴望、好奇心和恐惧。
(1999年,德拉蒙德)
个体兴趣——相对持久的心理状态,如:气质;
情境兴趣——由环境中一些有趣特征引发的。认为兴趣在学习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苏珊娜·希迪(SuzanneHidi)、安·伦宁格(AnnRenninger)和安德烈亚斯·克拉普(AndreasKrapp)
领域二——参与
当日常活动中是儿童感兴趣话题时,儿童参与度直线上升。
“参与”是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的第二个领域。
比利时费雷·莱福斯(Ferre)“以过程为导向的儿童监测体系”,聚焦两个变量:参与和身心健康。
(process-orientatedchildmonitoringsystem,p.41)
“身心健康”——“感觉像在家里一样”、“做自己”、“感到快乐”。聚焦在以下关系中:
与教师;
与同伴;
与游戏;
环境;
与家庭成员。
“参与”——“活动强度、专注程度、被吸引程度、全力以赴的能力、热情,在探究中发现乐趣”。
(Laeversetal.,p.5)
聚焦:
自我组织;
运动能力发展;
思维和理解;
语言和表达、沟通。
领域三——坚持
“坚持”是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的第三个领域。
卡罗尔·杜维克(CarolDweck)发现“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力
(Dweck andReppucci,1973)。
将儿童描述为倾向于:“表现性目标”(performancegoals)和倾向于“学习性目标”(learninggoals)。
儿童倾向于“表现性目标”——努力获得他们喜欢听到的肯定的评价;避免与他们能力有关的消极评价。
儿童倾向于“学习性目标”——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努力理解和掌握新事物。
学习性目标组的儿童与表现性目标组的儿童在解决任务时遇到同样的障碍,学习性目标组的儿童:
对未来的成功缺乏信心;
把注意力集中在策略上;
在经历困难的任务时,情绪能保持相对稳定;
能积极地评估自已的技能,在失败后能继续坚持。
——(Smiley and Deck,1994,p.1739)
领域四——沟通
“沟通”是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的第四个领域。
“与他人沟通”是让儿童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感受。
戴维·韦卡特(Schweinhart andWeikart,1993,参见Sylva,1994)既能同他人积极地沟通,又能完成任务而保持沟通的心智倾向在早期教育中具有十分有意义的作用。
领域五——责任
“责任”是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的第五个领域。
“承担责任”是让儿童接纳他人的观点。承担责任包括:为共同活动与共同注意的事件做出贡献。
美国和瑞典进行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同伴、与成人的良好关系是之后在学校与第一任老师良好关系的“前兆”。
——(Howes,Matheson andHamilton; Broberg, Wessels,Lamb and Hwang, 1997)。
关注评价者:教师——评价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
评价——认可发展中不可预测性
植物茎和根扎根于泥土中,不经意间绽放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借用植物学来比喻儿童发展和学习,我们会体验到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案例研究式评价是比较适宜的评价。
——(1993年PattiLather“根茎”有效性)。
评价——寻求学习者的视角
学习隐藏性和动机性的本质需要用某些方式进行评价儿童,那么儿童就需要有发言权。
——莎拉·梅里特和安·哈斯·戴森(SarahMerrittandAnnHaasDyson,1992)
评价——叙事与表现性指标
以故事形式呈现观察。在一定的周围环境中,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
这些描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积累而形成故事,故事为解读儿童的学习提供依据。
故事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意义建构的一个载体。
——布鲁纳(JeromeBruner,1996,p.94)
评价——观察儿童学习行为并合作解读
评价的内容是:实例不是表现性指标;
教师协商、合作、解读、决定的是:
儿童建构;
参与规律。
评价——儿童任务本身提供自我评价
儿童通过与作品、活动、社会群体成员互动合作,体验成功和经验。成人不是评价者,学习者自我判断事件的进展情况。
评价——为儿童心智倾向的发展提供支持
取长式的评价模式关注强大的心智倾向,从学习经验中显现出来,并支持、识别和强调。
早期教育中心为儿童及其家庭准备的儿童学习成长档案中所记录和庆祝的就是儿童积极的学习成果。
——英国潘·格林
|
|
|
|
评价——保护和提升学习共同体
让我们看到对儿童参与情况的评价和对项目发展情况的评量其实是同一个过程。
——瑞吉欧·艾米莉亚的课程记录
评价重点是参与:依据中介介质评价行动中的学习者。
评价——忙碌的教师也可行
痛点:
学者们总是喜欢教大家一些新的、不熟悉的词;
用阐释的方式进行评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写下长的观察记录;
教师觉得将时间耗费在记录上,不如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工作或吃午餐;
教师认为把时间花在评价上并不值得;
管理人员和外来机构要求教师做大量文案记录;
评价是为了促进儿童学习,有些评价原则是有问题的。
|
|
|
|
评价——对于教师有用
我们常常收集内容多样的信息并进行存档和制作记录册,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这一份工作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却:
很少被人看;
完全没有拆开并分析;
没有利用和使用这些观察记录的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