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世间万物充满生机与希望,在这时刻,带着孩子们走到自然中感受生命能量的来源与它的蓬勃,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是最好的教育活动。
惊蛰过后,天气渐暖,万物生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外出,去校园、小区、公园寻找春意,并让他们观察其特点,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并以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如枝丫上的嫩芽,丛间的小草等)
在寻找春意的过程中,可能会看见地上有丢弃的垃圾,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开展环保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以及危害,引导幼儿热爱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1.在外出时寻找春意时,教师将垃圾拍照,回校后播放照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或在当时进行随机教育,引起幼儿的关注和思考,再回到校园进行后续引导活动)
2.教师可从垃圾对人类的危害、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等方面向孩子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可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着重引导讲解垃圾对于土壤的危害等内容。)
3.提醒幼儿注意相关事项,分发捡垃圾的手套和盛垃圾的工具。
4.幼儿分组活动,教师巡回关注幼儿。
5.教师小结,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师:我们捡垃圾除了可让环境变得更好,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土壤,那谁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拿出了三个玻璃瓶,里面分别装着沙土、肥沃的土壤、绿化带旁边的土这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请幼儿观察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呢?(如沙土里面有石头、土软绵绵、有水泥块、虫子……)
3.土壤的五官体验
(1)组织幼儿拿铲子挖挖土,亲自看看土壤里到底有什么?
(2)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土壤,与它对话。
(教师引导幼儿,捻捻土,感受土壤湿湿的滑滑的;摸植物,体验植物刺刺的尖尖的;闻一闻,花香、青草湿味、以及土壤自身发酵的味道)
(1)将一个土块,放到了盛满水的杯子里,让孩子观察“咕噜噜,咕噜噜”地冒出小气泡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有气泡?(土壤里面有氧气)
(2)将一张纸巾包裹在土块上,用手捂一捂,挤一挤,引导幼儿观察纸巾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变湿?(土壤里面还有水)
(3)选取了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壤和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壤放到水杯中,晃一晃,引导幼儿观察水中土的变化。
(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壤分成了两层,一层水一层土;而有植物生长过的土壤沉淀的却很慢,浑浊的水中漂浮着很多灰色、土黄色的物质。细细一看,里面有树根,有枯叶,有昆虫。原来这些,便是土壤给予植物们最好的养料。)
(4)师幼探讨问题:土壤里的养料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土壤里为什么有树根?”(因为土壤里有水、氧气和营养)
(将问题延伸到堆肥知识,内容可参考: 主题活动 | 叶子全落啦,一起为大树妈妈堆肥吧!)
(4)谈话活动“如果没有了土壤,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捡垃圾,不乱垃圾的环保行为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2)教师组织幼儿外出实践,开展植树活动。(可提前与家长沟通,进行亲子活动,或征集家长助教团,确保安全)
无法外出的班级,可以考虑在园所操场处进行植树或认领树木、班级植物角种植
小编的话
种植绿化、保护环境,这件事情不仅仅只是节日的形式,是需要我们人类认真对待和去践行的。在平日里教师与家长要将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以身作则的引导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本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