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问题
让留白理念浸润与延展
为了解村幼融合游戏开展的真实现状,解决一线村幼教师的真实困惑,2024年4月28日,海宁市青研二组导师钟元潮、斜桥镇业务骨干和全体学员来到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幼儿园斜桥分园,以半日视导、现场教研、案例分享等方式,共研提升自主游戏的开展。
为使本次村幼导教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活动前期,联络员和斜桥分园业务负责人对教师在半日活动组织时所遇到的困惑进行收集并反思。
以“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来设计这次的活动方案?”为话题,钟老师鼓励学员思考设计在前,并结合线上讨论、点对点的反馈,对收集的问题进行了分类与梳理,指出教研活动的设计,需要看到问题,识别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支持。
在学员讨论设计的基础上,钟老师对方案进行细化与优化,让每一个老师能选择相同困惑的班级进行研究;让每一个观摩者知晓观摩的任务和研讨的话题会是什么,为有“准备”教研的提供思考的维度和文本的方案。
围绕着斜桥分园老师们三个较共性的问题:一对一倾的组织如何指导并能有序?融合游戏中如何支持儿童?融合背景下的材料怎么投放?斜桥镇业务骨干、空班教师、青研二组的学员分别观摩小四班、小五班、中三班、大四班的半日活动。
一对一倾听研讨组:重点捕捉一对一倾听环节孩子表达的视频;组织现场的视频(环境、材料、互动、组织);每人跟踪观察孩子游戏、捕捉倾听表达的视频、翻阅该孩子的持续性记录,至少3个(特别是教师觉得很容易流水账的孩子)。
游戏支持组:重点捕捉环境、材料的支持;游戏中师幼互动片段;教师提供一段期望可以更深度的视频;游戏分享的支持。拍摄相关环境照片、游戏分享的记录。
材料研究组:重点捕捉各材料区的材料投放与使用情况;材料超市材料的投放情况与使用情况。
观摩结束后,老师们基于现场情况对各环节进行回顾与反思。青研二组的老师对半日活动各个环节进行互动,例如三位一体、师幼互动、材料投放、一对一倾听等内容进行反馈,同时对于教师们在活动中亮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认可,同时针对半日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一些建议。
关于游戏中的真实问题,以小组团讨汇报+现场教研+案例分享的形式,突破教师的共性问题。
1
小组研讨
在团讨中通过视频分享、面对面交流、海报梳理等不同形式进行互动研讨。
材料研究组的老师针对材料投放和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研讨。
游戏支持组的老师针对环境、材料;游戏中师幼互动;游戏分享等内容进行研讨。
一对一倾听研究组的老师针对倾听环节孩子表达情况;现场的视频(环境、材料、互动、组织)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各组的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均从自己的视角发表了建议与见解,并利用思维导图、ppt等形式进行研讨记录。
2
现场研讨
材料研究组
小组汇报:陈梦怡老师为代表,对材料超市的投放和使用情况给与一定的肯定,同时结合现场照片提出相关建议,指出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需求,优化材料和积木筐投放位置的适宜性——如材料的细化,点线面的分类;游戏场地的优化,合理利用空间布局。
导师引领:钟老师结合其他老师对材料的困惑,首先,指出从角色为主的留白游戏转向不同游戏类型的区域性游戏,这不是倒退回去了。指出根据儿童的游戏兴趣及其需求对游戏材料进行分类存放,是最利于儿童在游戏中定位自己所需材料所在区域的分类方式。这与我们以前传统的不同在于分类存放、动态调整是来源于对儿童的了解与观察;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设限。而这恰恰是我们在留白游戏中一直以来的投放策略。其次,以梅园幼儿园在材料投放中的一些实践与转变为例,探讨不同年段投放遇到的不同问题,以及如何借材料的优化这件事,来提升教师基于观察的自我评估与调整的能力。最后,以案例对小组汇报的建议进行典型问题的补充。
材料支持组
小组汇报:俞珍珠老师为代表,对小五班、中三班老师提供的视频进行了梳理,根据视频内容引发思考,重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俞珍珠老师根据理论知识给出一些提问的方法,例如根据年龄适宜性进行提问;提问技巧参考布鲁姆七步提问法,同时针对材料在师幼活动中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
导师引领:钟老师首先围绕老师们“融合游戏下如何指导(规则建立、深度学习等)”的共性困惑,以“抛开融合游戏,以前你是如何指导的?”“日常你是怎么培养规则的?”和老师进行了对话,强调观察—识别—回应,这是教师在任何一种活动样态中都应该去关注的。其次,围绕小五班老师提供的孩子一直在奶茶店做珍珠视频和“我要不要去指导”的纠结,探讨教师是否有好奇为什么孩子那么投入做珍珠呢?探讨教师想指导的是什么呢?是去好奇、欣赏、理解孩子,还是以心目中高水平游戏的样子评价儿童?指出留白游戏中学习了感同身受的观察与理解,不能丢。最后围绕中三班当天提供材料拓印和孩子们贴画、发现小蜗牛的矛盾,探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是否可以更开放?让儿童游戏在前,教师观察在后,将留白理念中的材料不设限策略运用其中。
一对一倾听组
小组汇报:周云洁老师代表本组,从教师的一对一倾听环节是如何组织、提供了怎样的环境和材料、老师是如何倾听记录的?孩子的表达和反应如何?孩子之间的差异进行分享,结合PPT与照片,呈现了当天半日观摩到的一些现状,肯定教师在组织倾听过程中的行为。通过幼儿前期的游戏记录以及今天教师在倾听中的追问,发现教师的追问能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与表达。
导师引领:围绕“不断重复的表征要不要介入指导”,探讨带着好奇、欣赏去倾听,还是带着评价指导去倾听?指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在一日生活的学习、模仿、运用中习得的。同时,指出长程观察的价值,肯定老师从孩子们持续的表征中自己发现了孩子进步的痕迹,鼓励教师能继续慢下来倾听;其次,从语言领域叙述性讲述经验的发展路径,理解小班儿童表达水平,放下焦虑。
青研二组的吕澜老师分享案例《我的宠物是小瓜子》,青研二组的沈姜云老师分享案例《倾听,助力儿童可持续发展——以大班恐龙博物馆为例》。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呈现出长程观察,以及在游戏中倾听幼儿的想法,从而去理解幼儿。
本次的村幼导教活动,使老师们对融合游戏推进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斜桥分园业务园长吴新琴老师也提出了努力的方向:1.多阅读,积累理论知识,有助于科学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2.多复盘,根据幼儿游戏现场和年龄特点进行材料动态调整。3.多观察,放下期望去好奇儿童的好奇,学会长程与等待。
融合游戏背景下材料的提供和运用、游戏的支持和一对一倾听,其实不仅仅是村幼教师的困惑,也是所有处于转型期幼儿园教师的困惑。因为共同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有了同频共振。而这一系列的研究,试图从只停留在留白游戏中的留白理念,运用到更宽广、更多元的游戏场域中,让留白游戏的理念迁移、拓展、运用,点亮游戏、点亮童年。
图文编辑:吕澜
审核:吴新琴、王咪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