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巧用“四要素”,助推主题课程生发——以小班“石头大玩家”课程为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巧用“四要素”,助推主题课程生发——以小班“石头大玩家”课程为例-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课程主导从教师向幼儿的转变,即从“教师教”向“幼儿学”的立场转变。这种转变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行为。那么,如何更好地关注幼儿,挖掘和捕捉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如何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生发课程,从而促进课程的内在生长?本文以小班“石头大玩家”课程为例,阐述了巧用“四要素”(调查、识别、支持、评价)助推主题课程生发的做法和体会。

一、调查——让课程生之有源

课程内容的来源需要建立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的基础上。在课程实施前,我们通过调查,清晰地了解了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确保课程内容的选择源于幼儿的需要。

(一)多元调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

课程实施前,我们采用多元的调查方式是,如问题式(谈话、讨论交流、采访)、调查问卷式(绘画、照片),小组式、独立式、亲子式等,全面了解幼儿对课程的已有经验。例如,教师根据主题课程目标“石头的种类和特征”“石头的用途”等,开展导向式、开放式调查:“你见过什么样的石头?”“石头可以干什么?”“石头可以怎么玩?”幼儿表示“石头可以铺路”“石头可以拼搭”“石头还可以装饰”等,充分显示了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

(二)分类汇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建构经验链。我们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通过追问、质疑等方法引发幼儿的思考和交流。例如,我们通过分类汇总发现,幼儿不仅能够感知并区分生活中石头的形状、大小、种类等明显的特征,还能用语言描述石头的基本功能,并利用石头进行创意拼搭。

二、识别——让课程行之有道

幼儿园课程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聚焦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同时,我们立足幼儿的视角,对课程的核心价值、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进行分析,确立了能够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一)基于经验,分析课程价值

在“石头大玩家”课程设计中,我们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梳理分析,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有效链接《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提炼出了课程生发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幼儿感知石头的多种特征并尝试分类,探究石头的多种用途和功能,支持幼儿体验并尝试创造与石头相关的多种游戏。

(二)聚焦核心,梳理课程线索

课程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幼儿已有经验,充分体现“儿童本位”思想,助推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主题核心价值的分析,我们依据幼儿的可发展经验,初步预设了“石头收集”“石头探秘”“石头趣玩”三个主题。我们还聚焦核心“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先感知、体验,再表达、表现。主题设计由问题引发,强调将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行整合,生成新的活动。

三、支持——让课程探之有意

课程只有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才有可能被幼儿喜欢和接受,从而体现其价值。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积极提供支持策略,引导幼儿积累并梳理学习经验,让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一)形式多样,趣味探究

幼儿园课程要注重趣味性,以多种形式推进幼儿的学习与探究。在“石头大玩家”课程中,我们不仅带领幼儿走进沙石园,让他们观察并亲手触摸形态各异的石头,还引导幼儿通过拼一拼、搭一搭、画一画等多种方式,与石头亲密互动。课程中穿插的趣味故事、儿歌和游戏,更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关于石头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问题驱动,深度探究

问题是推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催化剂。我们始终秉持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领幼儿在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尽情探索、积极学习、自由表达、大胆表现,自主构建起一条条宝贵的“经验链”。

例如,我们围绕“你见过怎样的石头?”“你对石头有哪些了解?”“石头能带来哪些玩法?”等核心议题,层层深入,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游戏环节中,“如何巧妙地将大石子、小石子和沙子一起装进瓶子里?”成为幼儿热议的话题。他们带着满心的疑惑,开始了一次次尝试。起初,他们发现先放沙子是行不通的;接着,他们尝试先放大石子再放沙子,却发现小石子无法挤进去;最后,他们调整了策略,先放大石子,再放小石子,最后倒入沙子,终于取得了成功。在一次次的尝试与探索中,幼儿学会了如何利用石头与石子间的间隙,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巧妙地装入更多物品。

(三)资源盘活,多元探究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筛选和有效整合。我们精心挑选出那些能够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学习、帮助幼儿获取新经验、便于幼儿观察和操作的资源,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石头大玩家”这一主题课程,其灵感源自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园户外那片充满趣味的沙石园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而石子在幼儿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拼拼搭搭、变变花样”的探究活动,恰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幼儿紧紧围绕着石头这一核心资源,展开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主动收集、寻找生活中的石头,并且巧妙地运用园内的树叶、树枝、香樟树果子、花瓣等常见自然资源,进行创意拼搭和组合,满足了他们多维度、深层次探究同一资源的愿望和需求。

(四)环境追随,“可视”探究

随着课程的推进,师幼共同打造自主游戏区、主题墙等,让幼儿的探究过程可视化,助推幼儿经验的生长,充分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让环境成为幼儿重要的学习场。

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和教师一起创设“奇石布展会”“趣味石子棋”“石头创意坊”等自主游戏环境,并根据课程进度呈现了有探索路径的主题墙。活动初期,幼儿通过表征的形式,记录自己对石头的调查发现。他们驻足于主题墙前,分享自己对石头的认识和疑惑。活动中期,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感受,以游戏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主题活动更有价值。活动后期,教师将幼儿的探究收获、活动回想制作成二维码,让课程可视化。

四、评价——让课程行之有效

课程评价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我们通过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方式,推进课程顺利实施。

(一)多主体评价,构建学习共同体

多主体评价体系涵盖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多个维度,为幼儿的评价过程提供了探究、实践、解决问题并生发新经验的宝贵机会,从而助力他们构建起一条条“经验链”。同伴评价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智慧共享,让他们在评价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评价,“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他们的成长脉搏,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而家长评价的加入,确保了课程能够向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效延伸,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学习状态的关注与了解,还促使家长与教师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多形式评价,提升课程实效性

多形式评价体系包含了日志式评价、阶段式评价以及反思式评价等多种方式。

日志式评价用于细致记录并系统梳理幼儿的探究过程与发现,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在学习前后实现知识的延展与技能的应用。阶段式评价则贯穿于课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持续的支持。反思式评价多在课程接近尾声时采用,它紧密链接课程目标,引导多主体共同回顾并梳理幼儿在课程中的活动经历、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品质等整体表现。

综上所述,调查、识别、支持、评价等“四要素”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多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态设计课程路径,不断推进课程实施和幼儿全面发展。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巧用“四要素”,助推主题课程生发——以小班“石头大玩家”课程为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