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春游不仅仅是一次快乐的户外自主游戏体验,更是一次教育资源。通过在幼儿园里春游,加深幼儿对春游事件的理解和其背后的教育价值,沉浸式感受针对春游事件的计划、实施中的问题,教师借此机会和幼儿探讨如何开发与利用幼儿园现有场地材料、自然资源、动植物等资源,丰富户外自主游戏样态。
一、探讨式构想,发现兴趣需求
(一)自由团讨:确立游戏线索
基于儿童视角,发现有趣事件。教师需支持其意愿与想法,细心观察,捕捉关键事件,以获取自主游戏的价值。例如:自由活动的时候教师说:“想在幼儿园里玩什么呢?”东东说:“老师,春天到了,好想去放风筝。”借着东东的话,教师把幼儿集结在一起,开展关于“春天到了最想玩什么”的话题展开讨论。幼儿争先恐后地说:“春天最想去春游。”“在幼儿园里春游。”“春天最想去挖野菜。”“最想吃烧烤。”……经过投票,在幼儿园里春游18票,结合幼儿的意愿与选择,确定本次游戏的主题“幼儿园里的春游”。
围绕游戏主题探究,挖掘幼儿经验,促进交流建构新经验。团体讨论明确线索,教师引导自主选择和完成任务。教师追随幼儿话题、需求,提供不同场景材料,引导幼儿构想多种游戏场景,分类、筛选、转化问题,形成可持续探究主题。
(二)计划驱动:丰富游戏脉络
大班幼儿能根据经验分析原因和提出比较,设计和猜想环节会比较实际且完整,充满想象的猜想和计划环节主要分为猜想分析和提出方案两个步骤,围绕着“幼儿园里的春游”游戏线索而展开的猜想与计划。比如:幼儿讨论想在春游时做的事情,但意见迟迟无法统一,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说:“不如大家就把自己想做的事情用符号或者图案表示出来吧!”雷雷听了非常积极,马上就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并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你看这是我们的春游计划,我们要有奶茶店可以买饮料喝,需要一个帐篷来乘凉,还要有一个可以玩滑滑梯的地方。”其他幼儿也纷纷说:“要有舞台跳舞,可以看演出。”“放风筝。”“还要有很多零食。”……幼儿交流着小组的春游计划。
通过计划驱动了解幼儿游戏设想,丰富游戏主题脉络。游戏线索源于幼儿最真实的需求。这些游戏计划反映了大班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呈现、事物特征和关系的理解,幼儿正是在不断猜想、提出方案、尝试验证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二、协作式互助,突破瓶颈
(一)问题引领:分析底层逻辑
问题引领能够给幼儿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发现问题的本质。教师运用猜测的口吻等方式介入幼儿活动,试图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关于“幼儿园里春游”这个主题活动,雷雷小组在建设环节中涉及“搭建帐篷”这个活动给幼儿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幼儿搭建的帐篷一碰就倒,也不能起到遮阳的作用。他们用积木搭建一个1.5米左右高的长方形立在地面上,能够从下面通过但是不够稳定,碰一下就倒;第二次尝试,西西决定改变材料,用人字梯搭建一个帐篷,虽然牢固但是只能容纳两个人。这时教师顺势而为,介入幼儿活动,教师说:“帐篷有几条边?你们搭了几条边呢?”于是西西和雷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四个人字梯,又寻找到一块白色纱布,他们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爬上梯子把纱布盖在梯子上面,既可以遮阳,又非常牢固的帐篷就搭建好了。
游戏项目设计中,思考游戏主题与课程目标的融合。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数学核心经验,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与空间的关系,提供多元操作空间。幼儿用积木、梯子等材料拼搭立体图形,通过实践运用数学经验解决生活问题,感知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性。
(二)展示分享:多重思维架构
注重过程的分享发布。在自主游戏中,由于幼儿思维的表象性和游戏发展的不确定性,自主游戏的项目发布除了在完结环节,还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形式开展过程化的成果展示。例如:幼儿在计划中猜想到的“奶茶店”,自主游戏中豆豆来到草坪区找来很多旺仔牛奶罐,一排一排垒成金字塔形,柚子说:“我们再搭一个商店,把所有的零食都放在上面,这边是椰汁,那边是可乐,要放在一起。”过了一会儿,柚子开始叫卖:“快来买可乐呀!”不一会儿来了很多人,把“奶茶”全部撞倒了。奶茶店太小了,豆豆说:“我们联合起来就变成一个超级大的饮料店。”于是他们开始用积木进行连接,不一会儿变成一个“超级大的饮料店”,这时饮料店里来了很多人,她们开启了“饮料店”买卖游戏、送外卖游戏。教师鼓励幼儿用照片和画画分享游戏经历,其他幼儿可参与补充、建议和评价,并展示在游戏故事墙上。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自主制订规则,展现思维,提升多方面能力,互动中增强游戏趣味性。
(三)实践调整:破除思维局限
实践是幼儿思维拓展的捷径。在游戏中,幼儿遇到现实困难。舞台怎样搭建?搭建舞台需要哪些材料?教师赋予幼儿自主尝试、调整、改变原有不可行的计划再次实施,打破原有经验的束缚。例如:搭建舞台中幼儿想到用幼儿园里的积木搭建舞台,晨晨用长约20厘米左右的长板不断叠加,过了很长时间,舞台还是非常小,晨晨停下来对着旁边的涵涵说:“我们还是给猫造个家吧!”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和对舞台的外观、功能、结构等认知经验的缺失,游戏中出现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幼儿选择放弃搭建舞台。
针对游戏问题,需增加幼儿生活经验或团讨活动。了解需求,收集舞台经验资料。组织亲子实践活动,教师助推幼儿实现计划、调整行为。
三、嵌入式评估,多维评价实施过程
(一)评价量表:优化发展目标
游戏最终目的旨在提升幼儿学习品质和核心素养,目标多元,涵盖学科核心知识和能力。如团队协作、思辨、创新等。通过项目化游戏主题,整合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形成可测可评的评价体系。以“幼儿园里的春游”游戏项目化发展评价表为例(见表1)。
教师的评价对游戏项目进展和幼儿深度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目标定位十分明确,既能体现针对性,又能凸显融合性。
(二)真实参与,归因式评价
引领幼儿参与评价,明确自身能力与表现。采用师幼共同研制评价量表,通过分享、讨论、记录完善自我评价,体现归因评价的导向作用(见图1、图2)。
通过自评、互评,引导幼儿自我反思、总结素养。个性化评价量表依据游戏特点,小组合作可利用调查表分工,制订组员任务,形成团队合力,根据幼儿表现水平妥善运用。
在户外自主游戏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感官能力,创新性地设计和开展各种游戏。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推广自己的成果。例如,幼儿可以邀请同伴来欣赏他们精心编排的舞蹈,或者品尝他们亲手制作的美食。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融入了探索和创作的元素,从而实现了春游的美好愿景。
表1“幼儿园里的春游”游戏项目化发展评价表
图1 归因式评价
图2 归因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