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在“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备受瞩目,如何在启蒙阶段培养幼儿的劳动素养,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幼儿教师要以家园共育的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打好“组合拳”,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基于此,从幼儿劳动的意义和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误区出发,从挖掘劳动主题、拓展活动范畴、强化家园共育这三个方面,探究家庭劳动教育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家庭教育指导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也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利。可见,“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的权利交到孩子的手上,深化他们的劳动实践,促使他们展开劳动创造。家庭劳动教育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而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现场,是开展劳动实践的第一课堂。本文从幼儿劳动的意义和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误区出发,从挖掘劳动主题、拓展活动范畴、强化家园共育这三个方面,探讨家庭劳动教育指导策略。
一、幼儿劳动的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在“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下,强化劳动教育,加强幼儿劳动实践,对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意义重大。事实上,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在劳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1]。
(二)提高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生活准备”部分明确指出:“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初步的责任感。”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环境,为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
“劳动励心智”,劳动教育具有很大的育人价值,对于培养幼儿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意义深远。劳动教育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幼儿树立尊重劳动人民以及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进而体会劳动的意义,形成勤劳朴素、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二、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劳动。
很多家长把幼儿捧在手心里,认为幼儿年纪尚小,还不具备独立劳动的能力,且洗碗、扫地、叠被子等家务劳动不需要刻意训练,等上了小学、初中,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了。
误区二:孩子没有多余精力参加劳动。
有的家长给幼儿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如绘画、舞蹈、乐器、篮球等,并经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家长认为幼儿课外上兴趣班已经很累了,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劳动。
误区三:孩子会劳动,只是现在不需要做。
幼儿在幼儿园里接受劳动教育,在家主动提出劳动要求,如:“妈妈,我想自己洗袜子。”“爸爸,我来扫地吧。”“奶奶,我帮您择菜。”但是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惹麻烦,总是说:“我知道你会,但还是我来做吧。”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我会了,就不需要做了”的消极心理。
三、促进幼儿劳动素养提升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挖掘劳动主题,丰富家庭劳动教育
幼儿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家庭劳动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家庭劳动教育主题,播撒“劳动最光荣”的种子,让幼儿知晓为什么要参与家庭劳动、可以为家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怎么参与家庭劳动等,解决幼儿心中关于劳动的疑惑,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在大班“幼小衔接——我是有准备的小学生”主题活动月的“劳动篇”中,笔者设计了“我会系鞋带”的主题劳动实践课。“系鞋带”是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但是对于部分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主题活动课中,笔者利用绘本故事《秋克的故事》中“秋克不会系鞋带返回家中找妈妈”这一情节进行导入,和幼儿一起讨论不会系鞋带带来的麻烦事,以“秋克要上小学,决定学习系鞋带”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观看短视频、动手实践等,自己完成系鞋带。同时,在学习“系鞋带”这一劳动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指导幼儿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刷鞋子”,给自己的鞋子“洗个澡”。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回到家中进行练习与实践,完成“自己系鞋带”的任务,并挑战“自己刷鞋子”的任务,做一个有准备的小学生。在这个主题活动课上,我们聚焦“幼小衔接”这一主题,深挖“有准备的小学生”这一内容,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并与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学习绘本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系鞋带”,并在“系鞋带”的基础上,学习“刷鞋子”,将幼儿园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有准备的小学生,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拓展活动范畴,提升幼儿劳动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以趣味横生、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幼儿的体验感,激发幼儿进行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
小班幼儿的劳动教育以“为己”为主题,着重培养幼儿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将幼儿劳动启蒙教育融入五大领域以及节日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已有经验,通过示范、展示图片、唱儿歌、开展体育活动等形式,播撒“劳动”的种子。中班幼儿劳动教育以“为他”为主题,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园所劳动等,培养其服务他人的意识。大班幼儿的劳动教育以“为社会”为主题,引导幼儿参与公益类的劳动实践,以多种方式了解更多的社会职业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强化劳动锻炼,培养幼儿完成特定家务劳动的行为习惯,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准备,如父母做饭时,主动在厨房帮忙,清洗瓜果蔬菜;饭前按人数摆好椅子、分好碗筷,饭后与家长一起收拾餐具;主动扫地、拖地,并尝试进行垃圾分类,承担倒垃圾、取快递的家庭劳动;与家长一起收衣服,并将衣服分类叠放等。为了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拓展活动范畴,如利用午休时间开展“叠被子”比赛;在午餐时间培养“小小分餐员”,让幼儿帮助阿姨擦桌子、摆好碗筷等;结合绘本故事,开展讲故事、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
(三)强化家园共育,指导家长积极配合
1. 发挥榜样作用,争做爱劳动的父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需要集结多方力量,协同高效开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强化家园共育,以家园沟通、社区共建等形式,开展专业化讲座,给予家长专业的知识指导,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家庭劳动、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做好孩子的劳动榜样等。幼儿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如家长开放日、趣味劳动节等,邀请家长入园与幼儿一起参与劳动教育。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摈弃“包办式”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营造“全员参与”的家庭劳动氛围,争做爱劳动的父母,充分发挥父母在劳动中的榜样作用,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 营造劳动氛围,培养爱劳动的孩子
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不仅要有能干、优秀的家长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还要有轻松、和谐、有趣的家庭劳动氛围,让孩子“眼里有活”,以培养爱劳动的孩子。在家庭劳动中,家长可以开展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如“扫地比赛”“寻找物品大作战”“套垃圾袋比赛”等,以有趣的劳动小游戏,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对劳动产生兴趣。家长也可以适当示弱,寻求幼儿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家庭里的重要性。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妈妈今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如果你能帮忙扫地,那简直就是妈妈的大救星啊!”孩子接收到信号,会主动要求扫地,而且扫得非常认真。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建立劳动评价机制,如“争章兑换奖励”,建构热爱劳动、主动劳动与坚持劳动的每周考量体系,让劳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促进幼儿在身体、情感、习惯等方面的适应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执行“争章兑换奖励”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每周的总结与反思,不断调整、优化评价方案,做到贯彻始终,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积极营造宽松、有趣、积极的劳动氛围,建立民主、互助、合作的劳动机制,以游戏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以智慧提升幼儿的劳动热情,以评价维护幼儿的劳动成果,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劳动的好孩子。
3. 强化劳动指导,培养会劳动的孩子
我们不仅要培养爱劳动的孩子,还要提高其劳动技能,培养会劳动的孩子,以此增强幼儿进行劳动创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其实,在家庭劳动过程中,很多孩子会表露出“我来做”的意愿,但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担心孩子“帮倒忙”,耽误时间,总会以“下次再让你来做”“算了吧,等会儿你又把碗摔了,还是我自己来吧”“谢谢你哦,但是妈妈现在没空”这样的理由拒绝幼儿,久而久之,就浇灭了幼儿参与劳动的热情。
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结合幼儿园的劳动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幼儿参加家庭劳动,切实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家长要布置与幼儿年龄相符、能力相适应的劳动任务,要基于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布置他们力所能及或者“跳一跳”能够完成的劳动任务。对于3—4岁的幼儿,指导他们学习擦桌子、收拾玩具;对于4—5岁的幼儿,指导他们饭前准备餐具,清洗袜子、毛巾等,并把晒干的衣服分类放好;对于5—6岁的幼儿,指导他们系鞋带、洗鞋子、洗碗筷、整理书包及书桌等。家长还要结合绘本故事、微视频、思维导图、“慢动作分解”等方式,将家务劳动合理分解,教授幼儿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切实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
总之,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发展幼儿的劳动素养是“五育并举”教学体系下的明确要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幼儿劳动教育,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关注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教师既要教会幼儿劳动技能,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让幼儿收获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还要做好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以家园共育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幼儿的劳动与创造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劳动的种子在家庭的沃土里萌芽,并蓬勃生长。
[1]陈梦琦.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路径[J].家长,2024(15):58-60.[2]周国兵,孙国辉,俞涛.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阈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