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环境、陌生的生活、与父母短暂的分离会让大部分幼儿产生分离焦虑,他们通过哭泣、大声喊叫、不说话、沉思等相对无助的方式表达与宣泄。而幼儿情绪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也为教师借力环境引导幼儿合理表达情绪提供了契机。环境创设可以为幼儿提供处理情绪问题的场地,材料可以成为情绪表达的对象。于是教师着手环境布置,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分离期,形成稳定愉悦的情绪。
一、“馨”环境创设的原则
此次实践以助力小班幼儿合理表达情绪为暗线,环境创设为明线,让幼儿与有形的环境对话;在以自主表达为主,教师干预为辅的活动形式中,学会表达情绪。
1.互动性原则。
环境作为助力幼儿合理表达情绪的媒介要具有互动性,幼儿要与环境亲密互动,材料就要投放“软”,使用“馨”。
(1)材料投放“软”。
毛绒玩具是小年龄段幼儿游戏的必选材料,其形象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或来源于动画片,或来源于故事,每种形象都有独一无二的性格,有着幼儿的影子。幼儿抱、亲毛绒玩具,能够有归属感安全感。同时,毛绒玩具具有“沟通"功能,能够担任某种角色。幼儿可以像对同伴、亲人诉说一样与毛绒玩具互动,释放自己的压力和不适,将愉悦、困惑、担心等向其倾诉。帐篷的选择基于其私密性。帐篷虽小,但幼儿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独处,可以与玩具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帐篷的设置也为幼儿提供了装扮“家"的可能性。在装饰帐篷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在幼儿园找到熟悉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2)材料使用“馨”。
在悄悄屋使用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温馨感,便于幼儿进行情绪的表达与管理。例如:采用游戏垫、帐篷、图书阅读交叉布置的方式,方便幼儿动静交替,在不影响游戏正常组织的基础上,保证私密、安全的小环境。在图书区,教师投放了《生气汤》《罗菲要去非洲》等情绪管理方面的书籍。游戏时,部分幼儿可以选择在小圆桌旁边进行阅读,通过体会故事内容学会情绪的管理。
2.多功能性原则。
环境的创设、区域的布置作为幼儿情绪管理场地的同时,要保证其游戏性功能,使幼儿能够多角度地与环境互动。在悄悄屋,幼儿可以独处,进行情绪表达宣泄,也可以与同伴互动,进行建家等游戏来增加归属感和幸福感。乐高小屋作为独处的环境,也可以进行乐高建构,实现游戏性的功能。
二、“馨”环境创设的内容
此次实践中的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两部分内容。大环境主要指年级组环境,包括环境色调的选择、材料的投放。具体体现为创设悄悄屋,使用乐高小屋,制作笑脸墙。小环境主要指班级环境创设,包括自制全家福、心情墙、私密小屋等。
1.大环境,暖心情。
大环境创设注重暖色调选择和软材料投放。橙色作为暖色系,能够从视觉上使幼儿心情舒畅,拥有归属感与温馨感。软材料主要包括毛绒玩具、帐篷、毛毯、游戏垫等,幼儿能够在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情绪的表达与宣泄。
(1)悄悄屋,敲敲心。
悄悄屋位于二楼楼梯口,空间较为宽阔,幼儿能够在游戏场地上进行多元化选择。材料投放包括毛绒玩具、帐篷、游戏垫、靠枕、与情绪管理相关的绘本等。在悄悄屋较为安静、光线较为充足的地方设置阅读区,投放情绪管理系列图书,例如《生气汤》《罗拉要去非洲》等,阅读区的设置能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绘本故事互动,理解情绪的含义,通过模仿等学习情绪控制,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案例:“俊俊,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作为情绪引导、行为管理的图书投放在悄悄屋的阅读区,可乐经常去翻阅,有时会指着绘本内容说:“大卫,不能光着身子出去,会感冒。”“大卫,你生气时不可以把玩具扔出去。”一次,俊俊在小家建构时,因为合作的问题大发雷霆,将抱、娃娃等乱一通。可乐见状。对俊俊说:“俊俊,不可以,玩具是不可以扔来扔去的。如果你不高兴,你可以和小兔子说。”在悄悄屋,幼儿还可以进行小家建设,让幼儿在建家过程中增加归属感与安全感。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情绪的调节与表达,例如:与毛绒玩具聊天,与好朋友聊天等。
案例:“我今天很高兴”
自主活动时间,星星和阿城坐在悄悄屋的椅子上,诉说着自己的心情。星星躺在大兔子上,对阿城说:“我今天很高兴,你看,我今天穿的是新鞋子,是我妈妈买的。”
(2)乐高小屋,乐高心情。
乐高小屋创设在一楼的楼梯口处,此处环境较为隐秘,有软地毯、帐篷的投放,幼儿高兴时可以通过建构活动进行表达;情绪不佳时,可以安静地坐在地垫上,或将自己不高兴的事情通过月乐高进行建构发泄和表达出来。建构后,幼儿用介绍作品的方式,表达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心情。
(3)笑脸墙,寻幸福。
笑脸墙的布置在于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幸福的笑脸易使幼儿回忆起快乐、温馨的事情。幼儿经过笑脸墙时,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找自己的笑脸,介绍同伴的笑脸,也可以幼儿一同寻找,增加整体感与依恋感。
2.小环境,会说话。
教室里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区域都是说话的载体,每一份作品都是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自制全家福,做独特自我"心情墙,表心情"私密小屋,安静心情"三个部分。小环境共同特征为能够照顾到每个幼儿,教师能够依不同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情绪管理和干预。
(1)自制全家福,做独特自我。
每个班级门口都设有自制全家福。全家福的制作材料多元,每个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将自己的心情通过自制画像的方式进行表达与表现。微笑的嘴巴、紧闭的双眼、高高翘起的头发,都是幼儿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环境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情绪,进而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
案例:“老师,我今天不高兴”早上来园时,澜澜缓缓地走进教室,情绪很低落。她慢慢地走到心情墙,拿下自己的照片夹夹在了失落的笑脸下面。教师见状,走到澜澜面前问:“澜澜,今天心情怎么样呀?”澜澜失落地说:“老师,我今天不高兴。昨天奶奶说要来接我的,但是没来,还是妈妈来接我的。”说完,眼泪滑过小脸。教师听后,对澜澜说:“奶奶可能是有事情耽搁了,今天回去以后,打个电话问问奶奶,聊一聊就好啦。”澜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情瞬间开朗了很多。
(2)私密小屋,安静心情。
隐秘性的帐篷是每个班的标配,各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私密小屋的个性化设置。在帐篷尺寸的选择上,偏向于能够进入两个人的大小,因为幼儿独处时,可一人进入;如果幼儿在情绪的调控上需要教师或同伴介入,教师或同伴也可进入帐篷,舒服地待在里面。同时私密小屋中会有软性娃娃、布偶等,为幼儿提供温馨的独处环境。
通过环境创设,幼儿有了固定的调整情绪的地方,能够通过亲自的尝试、探索、操作、诉说进行情绪的表达,例如:与毛绒玩具说说话,与教师在帐篷中聊聊天,与同伴一起进行小家的创建等同时,幼儿通过绘本阅读,知道了基本的情绪类型,例如:通过《生气汤》知道了"生气,通过《拉要去非洲》懂得了情绪是可以慢慢平复的。教师也通过环境创设和布置,厘清了教育目标设置与环境布置的关系,清楚了如何解放幼儿的“嘴"与"手”。在经过尝试一讨论一再尝试一再讨论的循环布置后,教师明确了“软“环境、“细”材料,是能够不断调整适于小班年龄特征的情绪表达的催化剂,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