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写在前面
自2024年9月9日起,我开始全职带娃。
全职带娃的生活我干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孩子提供了哪些生命的助力。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当我在为孩子服务时,更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更好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有益观察,我主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五个维度(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来进行实践记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观察记录的划分不一定准确,也可能各领域会相互渗透,但是我觉得不影响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本人没有幼教从业经验,相关育儿观察记录和思考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更多的启蒙经验。同时,如有个人对教育知识理解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阅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我的全职服务对象:①荔枝:女孩,5岁,中班小朋友。②陈皮:男孩,2岁,会走路还不会说话。
儿童学习与发展实践观察
01 语言领域
观察记录:
能听懂简单的游戏说明,基本能按照游戏规则去参与互动。但是,当他看到有其他小朋友破坏规则的时候,他也会跟着做。准确来说,他能听得懂简单的指令,但其实还没有形成“规则”意识。
行为分析:
-
自主意识萌芽:2~3岁的幼儿开始表达“我不要”“我自己来”,对成人指令常表现出反抗,本质是自我意识发展而非故意破坏规则。
-
模仿性强:幼儿会因同伴行为而模仿参与破坏规则,这与其认知依赖行动、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有关。他们的规则意识尚未建立,更多通过行为模仿学习。
-
可行性建议:通过亲子游戏(如听指令拿东西、角色扮演)逐步渗透规则,避免说教;用简洁语言示范正确行为。
02 健康领域
观察记录:
更喜欢玩勺球、涂鸦等手部精细类游戏,不怎么喜欢贴贴画、挂苹果卡纸等手指精细类游戏。这可能是因为他对后者不太擅长,需要加强训练。
行为分析:
-
动作发展规律:2岁幼儿手部大肌肉控制先于小肌肉发展,勺球、涂鸦需要挥动手臂,符合其生理特点;贴画、挂苹果卡纸等精细动作需更高协调性,需逐步训练。
-
可行性建议:提供黏土、沙盘等可揉捏的材料锻炼手指;利用日常物品(如夹子夹毛球)设计游戏,在兴趣中提升精细动作。
03 科学领域
观察记录:
跟其他同龄的小朋友相比,从玩每个游戏的持续时间来看是最长的,可以看出他的专注力比较好。但是,他的动手能力比同龄的小朋友还是差很多。
行为分析:
-
认知发展特点:2岁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官和动作探索环境。此阶段幼儿通过重复操作探索世界,与“对自己不熟练但感兴趣的事反复尝试”的典型行为一致。动手能力差异可能与个体发展速度或经验积累有关,非异常表现。
-
可行性建议:提供阶梯性材料(如大颗粒积木→小木桩),从简单拼接开始;通过“倒沙子”“分拣豆子”等生活化游戏提升手眼协调。
04 社会领域
观察记录:
自主意识很强,选什么颜色,画哪个地方,东西贴哪里,都有他自己的决定意识,非常抗拒你干涉他。遇到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他会马上着急,会摔东西,会发脾气。
行为分析:
-
自我意识发展:选择颜色、贴纸位置等行为是“去自我中心化”前的典型表现,幼儿通过掌控环境建立安全感 。
-
情绪处理能力不足:2岁幼儿语言表达有限,遇挫时易用摔东西发泄,与其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善、无法理性处理情绪有关。
-
可行性建议:提供有限选择(如“你想用红色还是蓝色?”)满足自主需求;情绪爆发时用共情语言引导(如“你贴不上很着急,我们试试这样”),而非立即干预。
05 案例总结
个人观察发现问题:
玩游戏是低龄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但是这个场景放到家里,自己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这个需要去学习下玩什么,怎么玩。
孩子的理解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很多时候,自己会干预是因为觉得他瞎胡来。但是当你跳出协助者的角色去观察孩子的时候,就能发现孩子做一件事情是有前因的。看到他的前因,才能理解他的行为。
家庭游戏场景设计:
利用生活物品(空盒子垒高、毛巾卷爬行)开展游戏,无需复杂教具 。
亲子游戏重点在互动而非教学,如模仿动物叫声、躲猫猫等,促进语言与社会性发展。
理解孩子行为逻辑:
幼儿“瞎玩”实为探索因果关系(如“拍球弹起”,喜欢“扔东西”),成人需克制干预,观察其内在动机 。
通过“平行游戏”(如家长在一旁搭积木)提供隐性示范,比直接指导更易被接受。
儿童学习与发展案例总结:
该幼儿发展符合2岁年龄特点,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强调“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无需过度比较能力。
家长可参考“低结构、高互动”原则设计游戏,在自主探索与适度引导间平衡,逐步提升规则意识与情绪管理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育儿观察反思及实践思考。
以下,是我的广告,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不读。
我们常说:在教育过程中要看见孩子。
什么是看见孩子?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看见孩子”,并不是之日常的那种肉眼可见的看见,而是由内心出发的看见——看见儿童的兴趣爱好、看见儿童的情绪变化、看见儿童的成长需求。
这种看见孩子的“眼力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育儿观会自然地生长出来。
育儿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不要指望任何人的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育儿问题——归根到底,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尤其是不断更新的学习实践,来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如果你看我的文章有感觉,你也认同建立个人育儿观的重要性,欢迎加入#云喜阅读空间·胡不喜的育儿交流群(加我微信yunhubuxi0515,还有15个惊喜优惠名额),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
胡不喜
2025年5月23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阅读笔记022(幼小衔接的思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