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大家好哇,我是胡不喜~
昨晚在客厅拖地时,我无意中看到荔枝(中班)自发在画板上写的歪歪扭扭的算式,这让我再次思考:要不要教荔枝写字?要不要教荔枝算数?结合上一篇关于幼儿衔接的思考,我想在此补充完善一些个人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实践的做法。
01 对新规理解的两大误区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幼儿园禁止超前教育,小学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这一教学初衷无疑值得肯定,但需要避免陷入两个极端误区:
一是对新规产生误解,完全将孩子与英语、拼音、认字等隔绝,甚至强行阻止孩子的自发学习,认为学龄前儿童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孩子。
二是对新规完全不信任,一味追求让孩子“抢跑”,将所有空余时间都安排在拼音、逻辑思维、绘画、围棋、英语、钢琴等各类培训班中。
坦白说,面对深圳那么卷的教育环境,尤其我们所在的学区还是深圳的“睡城”,入学积分是全区头部(满分110分,入学103+),但是学校在全市TOP100都排不上号……我们也没有条件和经济实力,为孩子选择一所十分理想的学校。
因此,作为家长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内心既有焦虑,更存在诸多担忧:担心孩子如果没做好幼小衔接,以后既达不到教学评价要求,又怕孩子跟不上教学进度。小学上不好,初中能好吗,初中没念好,高中50%分流怎么办,大学可能都没机会上,大学上不了,一辈子就完了……(哈哈~不写下来都不知道,焦虑就是这样,纯属情绪脑,没有一点逻辑和理性)
正如《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指出:“我们要理性择校,不要折腾孩子。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新规,不应机械地认为学校‘零起点’教学就等于孩子可以‘零准备’入学。”
就我个人看法,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和过渡,家长确实需要为孩子做些学习准备,适当储备知识。当然了,家长的关注重点不应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应着眼于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
02 儿童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看,虽然5-6岁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适合进行过度学习。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的教育建议,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大脑发育阶段:5-6岁时期,儿童的大脑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特别是负责决策、计划和自我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层。过度学习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自然学习过程,影响大脑的健康发育。
2. 学习方式的适宜性: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适合通过游戏和探索来学习,而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死记硬背。过度的填鸭式教育可能会抑制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降低学习动机。
3. 情感与社交发展:5-6岁儿童正处于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关键形成期,过度学习可能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影响情感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支持性和愉快的,而非过于严苛。
4. 注意力与集中力:这个阶段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过度学习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适合他们的学习应该是短时间的、富有趣味的活动,以保持参与感和专注力。
5. 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过度统一的学习要求可能会忽视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儿童产生挫败感或失去信心。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个体特点,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进入大班以后,幼儿可以适当进行与小学衔接相关的知识准备,但需要遵循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非学科化渗透。在为孩子储备入学知识时,应将学习融入游戏和生活场景中,比如通过统计每日出勤人数来感知数学概念,用图画符号记录游戏过程来培养前书写意识。这种渗透式学习更符合“尊重幼儿学习方式”的要求。
二是关键能力优先。重点发展观察提问、语言表达、数感建立等基础能力。如引导幼儿运用“为什么、怎么办”等句式提问,通过复述绘本故事等来锻炼语言逻辑。
03 如何判断该不该支持孩子学习
在具体实践中,我认为,判断是否该支持孩子学习的关键,本质在于区分孩子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如果是孩子自发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该给予适当支持。
前几天,荔枝回家后告诉我:“江*礼说我‘没文化真可怕’,他问我的问题,我都不会。妈妈,我不知道要怎么算数。”虽然不确定她是否受到同学影响而激发了学习热情,但既然孩子表现出了学习意愿,我们就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她储备一些基础知识,避免在同伴中产生自卑感。
目前,荔枝已经比较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而对20以内的运算还在摸索阶段,只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会主动提出一些与算数相关的问题,多与生活场景密切相连。
在拼音方面,目前她还没有主动要求学习,但家里有购置了一些含有拼音的玩具。她偶尔会自己拿出这些玩具,在玩耍过程中自然接触拼音知识。
荔枝的识字启蒙开始得比较早,我们主要通过亲子阅读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字词来教她。现在她已经能够阅读一些简单的绘本和桥梁书。
既然说到亲子阅读,不免还想啰嗦几句有关阅读的事儿:正如《英国早期奠基阶段教育指南(0-5岁)》所强调的,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码,更是与世界知识紧密相连的综合能力。读写教学不应机械化,而应该是系统性的,在充满文字的环境中自然进行,让儿童能够探索和理解书面语言的本质与功能。语言学习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读写能力。
识字绝不是机械地教孩子指读认字,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课堂。我们就经常有意识地引导荔枝关注路牌、小区名称、广告牌、交通路线、商店招牌、景点介绍等环境中的文字信息,让她感受识字带来的便利,激发她对语言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学习方面,荔枝没有参加过任何英语培训班,但从两岁半开始,我们也有为她提供了一些英语趣味视频,以听力体验为主,现在她已经认识26个字母和一些常用单词。
老实说,这个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正如《专注的真相》中所说:“注意力是最具价值的稀缺资源,用来做这个就不能做那个”,你不给她看英语视频,她就会吵着非要看动画片,但其实最好是能带孩子去出去多运动,可她有时就是死活不愿意下楼……
我个人评估,荔枝在知识储备方面在同龄人中应该处于中等水平。不过,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公平优势,更重要的学会挖掘和累积孩子身上的不公平优势,阅读就是她的不公平优势。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指出,“零起点”教学并不等同于“零基础”入学准备。如果孩子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入学初期可能会比较吃力,甚至可能看不懂课本文字,理解不了练习题,听不明白老师讲解。
因此,我的看法是:对于孩子的自发学习,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无需强行阻止;如果孩子还没有表现出学习意愿,也不必过度焦虑,更不应强迫性“抢跑”,做好兴趣观察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更关键的是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并做好引导支持。
为什么发现孩子的兴趣如此重要?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发展遵循“兴趣→注意→意图→专注”的过程。在这个发展链条中,最关键的是通过日常对孩子的观察和交流,引导孩子从“注意”到有“意图”的跨越,以及专注能力的持续提升。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以游戏为主,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做好适当的知识准备,建立起正向反馈。正如《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中提到的“优势累积”概念所阐述的——孩子的优势会随时间推移不断放大,形成良性循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阅读笔记020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时,这些优点就会逐渐累积并转化为持久的能力。学习也是同理。这种优势累积法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能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随着优势不断积累,孩子的自驱力也会随之增强,最终形成良性的学习发展态势。
写在后面
在我看来,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是同理——我们大人也需要进行优势累积,尤其是不公平优势累积。阅读和写作就是我的不公平优势。
《把自己产品化》提到,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研究了两类人:具备固定性思维的人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发现两者差异巨大。
具备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在某些领域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顺利地完成相关工作,如果在其他领域则没有这种天赋。对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失败就是灾难,很明显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与固定型思维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相信生活在不断变化。成长型思维可以被高度概括为“我现在还不会……但是未来我能。”例如:我们经常鼓励孩子,“你现在还不会算数……但是未来你能。”
但是,从现实来看,有些目标是我们无法实现或是短时间无法实现的。我们不太可能真的这样说:“妈妈不是亿万富翁……但是未来我能!”所以,成长型思维的缺陷是,它往往忽略了一些人在生活中已经拥有的大量不公平优势。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公平优势确实存在:天赋确实存在,运气确实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荔枝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不公平优势,它也是存在的——它的背后是我们在她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践行亲子阅读。
所以,除了成长型思维,我们的思维中还应该有现实主义的元素,也就是现实思维。
这也是我为什么认同:“零起点”教学≠“零基础”入学。因为现实就是,政策是一回事,落实是一回事,具体到学校教学,以及孩子的自身的情况又是一回事。每个家庭的教育,应该是存在很多差异性的。因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
专家的指导方法不一定适合我的孩子,我的实践做法也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加入官方指导文件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罗列零散的建议。
我是这么认为的:官方的教育建议相对个人更具有普适性,而我个人的分享除了学习实践,还融合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是希望通过“共性+个性”的反思,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家长共同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写下自己对幼小衔接的看法、经验和思考,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馈,我们的思考也能更全面~
这也是我选择以这种方式写作的原因。虽然篇幅较长,但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完整的思考框架。
最后,还是那句话:
写作这件事,就是在互联网上摆地摊。
既然选择了摆摊,那就要坚持“出摊”。虽然我现在没法做到天天“出摊”,但是学习实践是没有停步的,每天也都会在朋友圈或个人知识库进行学习、记录和反思。
既然选择了摆摊,免不了厚着脸皮“吆喝”一下,顺便赚点养孩子的钱。如果你有收获,记得帮助点个赞。打赏任意金额,加我微信yunhubuxi0515,我可以“出卖时间”陪你聊聊天,也许有些问题的答案,聊过以后你会更有感觉。
感谢上篇文章赞赏的读者,真是倍感温暖备受鼓励的新一天。谢谢你给我带来的正反馈,记得加我微信哦~
好了,下次再见。
胡不喜
2025年4月28日
参考资料: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3.《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
4.《英国早期奠基阶段教育指南(0-5岁)》
5.《专注的真相》
6.《把自己产品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