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幼小衔接教研活动后,我带着好奇询问家中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上小学之前最需要准备哪个知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多识字!”看着他认真的小脸,我追问原因。
他解释道:“妈妈,如果不认识字,我们就不会读题,不会读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我又提出疑惑:“听说一年级老师会给读题呀?”他却皱着眉头说:“老师读得太快了,读完我就忘记了,还是自己认识字更靠谱。”
儿子的这番话,让我对幼儿园阶段的前识字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如何在幼儿园创设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又不陷入“小学化倾向”的文字环境呢?
我们幼儿园目前的识字环境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呈现在每个墙面上。
门口的签到墙。
区域里的材料标识
卫生间里的七步洗手法
墙面及椅子上的姓名标识
游戏后讨论问题
以上表现形式除了文字,还结合图画及实物,这些都是与幼儿互动的墙面。当然除了这些,还有电子的形式,比如使用一体机点名、呈现加点等。
这些都是教师有意创设,但对孩子没有强制要求,幼儿通过与它们自主互动,形成有关文字功能和文字形式的意识。
这些标识是幼儿在园期间每天都要接触,并且感知和运用的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接触,孩子们能自然地获得对许多符号和文字在形式和功能上的理解。
二是,投放绘本。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惊喜的文字发现之旅,让识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记忆,而是充满趣味的探索游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阅读习惯,为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以上两种形式,幼儿园里还有很多警示标识,比如安全出口、禁止吸烟、注意高空坠物等。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前识字环境的创设,让幼儿的识字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这种基于生活、充满趣味的识字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保护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又避免了“小学化倾向”。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和发现中,与文字建立起了亲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