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讲一个长长的故事吧,是时间上有点长,主要是关于游戏后回溯性备课的故事。背景也有点长,可以直接跳到关于回溯性备课这一环(标绿色的段落之后)。
我这人从小有个“习惯”,崭新的练习本说撕就能撕,但凡写个百儿八十字的纸片我也舍不得扔。所以回老家,还是能够找到以前写的日记,创编的微小说,上学那会儿流行博客,我也有自己的博客,大家都喜欢逛贴吧,有时候也会在贴吧里留痕,后来大家都有了QQ,我就在QQ上写日志。
幼儿园最早的宣传阵地,除了写信息稿,早期还使用美篇、彩视。
再后来是微信公众号,因为最早我的信息注册到了我们幼儿园,所以我个人的公众号是用我家老范的身份证号注册的。
现在想要翻找13年到15年的材料都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十年前的电脑歇菜了,最早的QQ工作群是2015年创建的,到现在已经到了3群,所以,15年之后到现在的材料,还是能够溯源的。
言归正传,因为最近朋友们比较关注回溯性备课,所以,今天来追溯一下我们园关于回溯性备课的践行路。
回溯这个词,用在幼教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是在我们园这个回溯性备课,是从21年春天开始的。
2019年12月,我们园被遴选为第一批山东省游戏实验园,在之后,大家一起度过了口罩期,一直到20年5月份开学,各项工作趋于正轨。
到21年4月份,这个回溯性备课的问题已经困住我们了,那个时候离我二宝的预产期一个多月,卸货之前,这个问题怎么也得拿出来晒晒,所以我们拿出来这个回溯性备课专门进行了园级教研,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以畅想猜测为主,互联网上是一点蛛丝马迹搜不到,所以最后大家也没能达成一个明确的模式,确确实实只知道这个概念,不知道回溯的是游戏过程还是回到教室后的集体活动,所以达成的共识是两个都梳理到上面了,我们决定先做,找机会再请教。
4月底,省级示范园验收,临沂幼教专家张晓燕园长带队来我们园进行初评,我见到她一下子就破防了,好像终于见到家长了。她走到小二班,李老师给她介绍了一下一位小朋友的游戏后绘画表征。我当时印象特别的深刻,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一对一倾听的感受:这里有一个红点,孩子说他的手破了,流了血,原来孩子们在记录中的每个点每条线都是有情节的。
当时张园长给了很高的评价,保育教育的档案以现场为主,档案这一块,重点翻了翻教研。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重现场轻档案的督导。她亲切的问:你们在推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我提出来游戏后回溯性备课,并把我们研讨后及梳理的备课拿给她看,她先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又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大体是这样讲的:有模板就把老师框住了,以反思为主,主要是游戏后的分享,当然案例也算,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反思记录,不要拘泥于形式。
这是市级初验给的评价,当时真的备受鼓舞,感觉心里更有力量了。
这一下,我们的思路就更开阔了,所以这个游戏后回溯性备课就没有了模板。
我们那个当下之前,一直在思考回溯性备课,需不需要再上课?五一放假之前,又给大家做了提示。
其实,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模板,大家还是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标杆,好像被束缚惯了,习惯在条条框框里。
陆陆续续的,22年口罩的原因,我们一直断断续续的居家。
又有机会了,线上学习了安徽省第四届幼儿游戏周展播活动。当时进行了录屏,想着给大家一起学习用。真的很激动,原来这个问题不止我们有困惑。
开学后,老师们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困惑,这种没有固定模式的方式,让他们对自己不是很自信,虽然对回溯性备课没有评价。
所以,我又带着老师们再次学习,视频很长,我把关于回溯性备课的视频专门剪辑出来。
我们的老师们了不起在哪里?了不起在他们想学习,原意学习和实践。(当时20年中心园10个班级,公办专任教师算上我仅有2位,21年公办教师中心园仅有4位,22年还是4位,23年4位,一直到24年终于达到每班都有在编教师,25年终于每班三位教师,当然,配齐教师后的24到25年也是我们园飞速发展的一年。)
再后来,这个问题还是焦点,我就把它梳理到公众号上了。华爱华——解答教师关于回溯性备课的疑问
老师们一直常态化的进行着,但又有新的问题,当下我们也不天天进行游戏后分享活动,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以对于分享和倾听又有了新的思考。
到了今年年初,又有老师们提出了关于回溯性备课的困惑,大家还是想要一个模板,还是想有个框钻进去。禁不住老师们的要求,我心一横,就给了一个大体的框架。
因为最近,大家比较关心这个话题,所以我梳理了一下,这一定不是结尾,因为老师们的专业能力随着实践一直在提升。
但我想复盘总能看到以前的和现在的自己。
所以,我跟着大家又温故了一下。
回望这四年的回溯性备课之路,从最初的迷茫探索到如今的渐入佳境,每一步都是我们脚踏实地走出来的。那些在教研会上的讨论、专家指导后的豁然开朗、疫情居家时的线上学习,都成了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印记。
农村幼儿园的教研或许没有华丽的包装,但我想这份“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恰恰见证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那些孩子们游戏后的自由表达、教师记录里的反思、班级墙面的表征故事,都在诉说着:最好的“备课模板”,永远藏在师幼互动的真实场景里。
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新的困惑与挑战等着我们,但我相信,只要保持这份“回溯”的勇气——既能回望来路沉淀经验,又能立足当下顺应变化,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开阔。
毕竟,教育本就是一场需要不断“复盘”的修行,而每一次回溯,都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最后,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的业务园长,梳理出来的东西只是我们园的践行过程,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前面定了一个文章类型,是一个回溯性故事,哈哈,但如果你仔细看,肯定会规避一些“坑”或者是找到我们掉过的相似“坑”~(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