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案例当然不是记流水账,但我想这个优质案例是从流水账一路走来的。
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写案例,当然好案例也不是写出来的,但好案例不写也出不来。
最近,又开始征集案例了,老师们也忙着想要展示一下,但看着流水账式的记录,自己也犯了难,找不到典型行为,像滑过平静的湖面一样。丝滑的狠,好像一切都刚刚好。那么怎样梳理案例呢?现探讨具体转化方法。
一、精准锚定典型事件,打破“丝滑”困局
比如,当孩子们初次面对复杂搭建任务,在确定房子整体框架时,不同小组对底层结构稳定性的看法产生分歧,有的孩子认为应多使用大块积木平铺,有的则觉得交错排列更稳固,这一认知冲突便是典型事件。教师可聚焦于此,观察孩子们如何协商、尝试不同方案,进而从“问题发现—观察分析—教育支持”的角度,将搭建活动转化为探究幼儿合作能力与空间认知发展的宝贵素材,避免流水账式的泛泛记录。
二、嵌入理论视角,构建专业分析框架
依据华爱华教授的“观察—解读—回应”三步法,结合《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孩子行为。在搭建中,孩子对积木形状、大小的选择与组合,反映出他们在“科学”领域中对数学认知(如形状感知、数量关系)的发展水平;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体现“社会”领域里人际交往能力(如沟通、协商、合作)的锻炼。通过这样的理论嵌入,零散的搭建行为就成为可解释、可研究的儿童发展证据,为后续教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三、强化教育决策,彰显专业反思深度
丁海东教授强调案例是教育实践反思的载体。当观察到小组搭建进度不一,部分孩子因分工不明产生矛盾时,教师需反思决策过程。例如,教师可思考如何引导小组合理分工,是直接给出建议,还是通过提问启发孩子自主思考?在后续活动中,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怎样分工能让搭建又快又好”,引导孩子总结经验,优化分工方式。这种对教育策略的思考与调整,彰显了教师的专业反思深度,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四、优化叙事结构,增强案例可读性
采用“故事化叙事 + 结构化分析”模式,先以生动笔触描绘搭建场景:“小明紧紧皱着眉头,盯着手中两块积木,犹豫着该如何放置才能让房子更坚固,一旁的小红则急切地比划着,提出自己的想法……”吸引读者代入。接着,运用“问题提出—分析诊断—策略实施—效果追踪”框架梳理案例,在叙事中穿插理论批注,如“此时孩子们的争论,从《指南》社会领域来看,是合作意识萌发的表现,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开始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尝试说服他人”,使案例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通过这些方法,原本可能只是简单记录搭建过程的流水账,就能转变为深度剖析儿童发展、展现教育智慧的优质案例,助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 。
当然,这些方法仅供参考,看是看不会的,梳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拿起笔,梳理梳理吧,也许在教育案例创作初期,我们往往急于捕捉完整事件,容易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将所有观察到的细节一股脑堆砌,看似杂乱无章,如同“烂泥”。
但正是这些原始素材,为后续加工提供了丰富资源。
就像雕塑家面对一团黏土,起初的粗糙形态是创作的基础。初稿的“烂泥”中藏着未经打磨的教育故事、儿童真实行为片段,这些都是宝贵的“原材料”。
后续修改时,我们可依据一些理念或参考优质案例,对其进行筛选、重组与提炼:精准锚定典型事件,去除冗余信息;嵌入理论视角,赋予行为专业解读;强化教育决策与反思,凸显案例价值;优化叙事结构,增强可读性。
通过反复雕琢,原本混乱的记录逐步成为逻辑清晰、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优质案例。
所以,别怕初稿的“烂泥”状态,它正是迈向优秀案例的必经之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