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以往的每一个积木区案例,无外乎这两种作品,一种是纯建构类的作品,一种是建构后可以玩角色游戏的作品。
搭建房子、车子、飞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削皮机、灶炉、电视机、洗衣机等)……
只要是老师持续关注的建构游戏,最后都完美的呈现了一个搭建作品。
但我要说,这其中老师真的没引导,也许大家不相信,但事实就是没引导。
在连续性的观察倾听及讨论下,老师一直关注的游戏,孩子们也格外持续。
在这样的环境下,好像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很重要。哪怕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争吵,甚至是打闹,也不影响他们共同去完成这项搭建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未直接介入,却通过营造“被看见”的安全环境,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习分工、沟通与妥协,这正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维度。
甚至在分享交流中或者一对一倾听中,老师不主动提问的情况下,关于游戏中的矛盾冲突,孩子们要么一句带过,要么只字不提,在他们那里,与完成任务及解决游戏场中的问题相比,这都不是事。
并且,我们的积木区是把设计图放在脑海里的,没有纸质的计划,幼儿在无预设框架下自主规划与问题解决。
如果有计划,可能大家照着计划就可以,没有书面计划图,每一个建构现场,好像都有一个工程师,他在现场指挥,大家合作有序。
孩子们不怕看,因为他们自信,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被老师看见让他们更自信,不被看见的自信么?也自信,因为当下没看见,一对一就听见了。
我想这种自信源于老师的允许。
我还发现被定义为成功的作品,大部分是复刻的作品,所以孩子们还有老师们也认为是成功了。当“成功作品”被默认为“完美呈现”时,可能无意中强化了“结果导向”。
当然,这些复刻作品,有的是生活经验的迁移,有的是间接经验的迁移,有了这些复刻的作品,慢慢才会创造。正如皮亚杰所言,“模仿是创造的前奏”,复刻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幼儿对世界进行符号化表征的初期尝试。
对于持续处于“创造路上”的作品,教师可通过记录过程性表征(如拍照、幼儿口述想法),帮助幼儿认识到“尝试本身就是成长”,这也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做的。
室内游戏中的建构作品就更明显了,一会儿的功夫,这些拼插积木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飞机、车、枪……有的会把作品保留,有的直接拆了,明天继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实老师最后还是会关注结果,每次完成作品后,教师几乎都会拍照留存,孩子们和自己搭建作品的照片。
这一刻,确实值得记录,但寻常时刻的过程,更应该被记录。儿子小学三年级,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背完就可以了,但比起背会,了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长乘以宽要更重要的多。
我也反思了自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我几乎也会记录每一个他们完成的作品,有时候是和作品的合影,有时候是单独拍完成的作品。自主游戏:百变磁力片之搭建小桥,过程记录也有,但不多。有时孩子会因为搭建不出想要的作品发脾气,他不是单纯的享受搭建过程,他可能要看的就是搭建成功后,我有点惊喜的表情或者赞美的语言。
我拍完照之后他就心满意足的拿这个作品过家家或者再拼插另外的作品。后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很少拍他完成的作品,无论是游戏或者看书,或者玩水……拍的也是过程,结果很少拍,几乎不拍。
因为游戏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值得被记录!
就像我们梳理案例一样,获奖只是额外收获,梳理的过程才是你真正的学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